华西都市报 -A7 互动-
A7互动
  • ·经济困顿抑或乡愁难解?
  • ·四川体彩强化代销者自媒体管理 筑牢责任彩票防线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经济困顿抑或乡愁难解?

“东坡大家讲”清明特辑揭秘苏轼归葬河南郏县之谜

陶宗勤(右)带着苏洵墓的松枝等礼物,在郏县三苏坟与刘楠交流。文博摄

  清明追思,千年不绝。清明前夕,为苏洵家族墓地守墓40余年的陶宗勤,带着眉山的水土与思念,跨越千里奔赴河南郏县,只为圆东坡先生一个未了的“团圆梦”。
  在河南平顶山市郏县三苏园,陶宗勤与苏东坡云村联盟发起人、郏县籍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刘楠共同完成了这场跨越千年的祭奠。而在他们深入的对话中,不仅让苏轼、苏辙兄弟归葬郏县的历史细节得到关注,更在《东坡大家讲》清明特辑中,揭开了历代文人墨客对“三苏”的深沉追慕。

苏轼为何魂归郏县?


  思乡,是苏轼一生的“主题”。但为何在临终前,苏轼却嘱咐弟弟苏辙,选择河南郏县作为归葬地呢?据刘楠介绍,当地学界认为“二苏”最终长眠于郏县而不是回到眉山老家,主要有经济、政治、亲情等多方面的考量。
  在经济方面,东坡先生晚年经济比较拮据,要归葬于眉山,需穿越秦岭蜀道,花费较大。苏轼曾提出,没有必要再花钱买地,用之前为八郎妇(苏辙的儿媳黄氏,族内排行称八郎妇)准备好的苏家墓地即可。“有专家认为,这就是东坡先生在当时困窘的环境下,为了省钱的一种做法。”刘楠说。
  苏轼和苏辙选择郏县小峨眉,也有思乡的意味。有人说,苏东坡先生曾经观察到小峨眉的山形,就类似于四川的峨眉山,归葬于此就像是回了家。著名书法家启功为“三苏坟”题写楹联时,便写下“一代文章三父子,千秋俎豆两峨眉”。
  从政治方面考虑,有一种说法是北宋的官员,特别是曾经担任过高级官员的人,他们的安息地都是选择在开封附近几百里之内。郏县到开封的距离就在这个规定的范围之内,而其他一些名人,如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墓都距离苏东坡的墓地在100公里之内。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特别有力的文献支撑,也有部分北宋高级官员的墓地距离开封较远。
  实际上,苏轼、苏辙归葬郏县,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两人在青年时代的约定,也就是他们的夜雨对床情结。苏轼24岁那年冬天,离开开封前往凤翔上任,弟弟苏辙一送再送,依依不舍。这是两兄弟人生中第一次分别,苏轼为弟弟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雨夜何时听萧瑟”。自此他们约定,以后也要“对床听雨”。但这个“夜雨对床”的约定却一直未能实现。一直到苏东坡归葬郏县,十年后,苏辙去世也葬在郏县,兄弟俩终于完成了年轻时的约定。

元好问的东坡情结


  自苏轼、苏辙在郏县安息后,当地的村民几百年来世代守护着他们的坟茔。其间,也有不少著名文人来此拜谒。金末文学家元好问,也是东坡先生的“大粉”,不仅曾来郏县拜谒苏坟,他的儿子还曾修葺过苏坟。
  元好问到郏县拜东坡的时候,结识了当地人秦简夫,从此他俩成了忘年交。刘楠说:“元好问发现秦简夫从山西迁居到郏县,就是为拜东坡。在送给这家人的诗歌里,元好问专门写到了‘石田茅屋连苏坟’,看着就是古代的‘超级粉丝’。”
  元好问不仅生前多次拜谒,也几次欲修苏坟未果。他的儿子在后来成为了汝州知州,上任之后想起了父亲的遗愿,遂修冢建园,所谓“立门墙以限樵采,树碑记以表墓所”。之后,郏县县令忽欲里赤又“树神道以表之”,并专为苏坟辟出了祭田,至元末,县尹杨允在“二苏”墓之间,修了苏洵的衣冠冢,也就是今天的“三苏坟”。

古人“追星”夜宿苏坟?


  除了郏县“三苏坟”,千里之外的眉山苏坟山,也是后来无数人拜谒“三苏”的圣地。苏坟山,也叫苏洵家族墓地,是苏轼诗词中“短松冈”的所在地。这里不仅有苏洵及其夫人程氏、苏轼发妻王弗的墓地,还有苏轼、苏辙的衣冠冢。
  眉山东坡区永光村村民陶宗勤,自1984年开始便自发为“三苏”守墓,每年都会遇到全国各地前来拜谒东坡的粉丝。“苏粉”们用各自的方式表达着对“三苏”的崇敬,其中有种看似“疯狂”的举动——夜宿苏坟。“之前我就遇到一位外地来的游客,直接在苏坟山坐了一宿。”陶宗勤说。
  刘楠说,早在明朝时期,就有很多“苏迷”夜宿苏坟,还写了相关的诗词。“其实就是用这样的一种方式,离先贤更近一点。”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王越欣闫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