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美国新一届政府上台以来,威胁并实施一系列覆盖面广、破坏性大的关税政策。这些措施带有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特征,正颠覆传统贸易关系,阻碍全球经贸往来,拖累世界经济增长。“美国风险”引发世界各国广泛担忧。
为最大程度避免不确定性及其风险,不少国家从短期和长期措施着手主动应对,多维度抵御“美国风险”冲击,多领域构筑“去美国风险”防线,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推动自由贸易深化发展。
肆意挥舞“关税大棒”、频繁调整关税政策,美国政府的一系列做法看似是“美国优先”,实则反噬美国企业,严重削弱投资者信心,损害美国经济利益。多家国际机构近期敲响警钟,接连上调美国经济衰退概率,认为关税政策将显著加剧美国面临的多重挑战。
具体而言,涉及相同实施对象,关税政策来回摇摆。涉及具体行业,关税政策层层加码。涉及同一税种,关税税率五花八门。其“对等关税”计算方法十分随意、缺乏合理正当依据。
从曾经自诩的“世界贸易之锚”到如今的“全球防范之险”,美国惹恼了世界。随着全球贸易紧张局势急剧升级,多国反制措施纷至沓来。
根据摩根大通分析报告,欧盟是“受到美国‘对等关税’影响最大的市场之一”。目前欧洲各国和欧盟机构已开始着手准备实施“软硬两手”的反制措施。
首先是欧盟“箭在弦上”的反制关税。3月12日,欧盟宣布对价值26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征收反制关税;3月20日,欧盟宣布这些关税将于4月中旬统一生效。其次,于2023年底生效的欧盟反胁迫工具成为其进一步反制措施中的“关键武器”。再次,欧盟还将美国占据极大优势的服务贸易视为潜在打击对象。
此外,从保护本国经济层面看,西班牙3日宣布141亿欧元援助计划,以保护可能受到美国关税冲击的经济;法国总统马克龙3日表示美国关税措施“残酷且毫无根据”,呼吁企业暂停对美投资。
中长期看,为应对美国单边主义贸易政策和供应链安全风险,多国正尝试通过重组供应链和调整产业结构等方式,主动应对贸易不确定性,加速构建“去美国风险”贸易网络。
首先,美国单边加征关税引发多国反制,大范围贸易摩擦将扰乱全球供应链,如何系统应对全球供应链深度调整成为各国关注重点。以汽车业为经济支柱的日本为例,该国曾于美国钢铝关税生效前夕游说,希望凭借两国政治上的紧密合作获得关税减免。但“美国优先”政策彻底打破日本幻想,其“无差别”关税政策让日本深感背刺的同时,也让日本汽车厂商联手,认真思考如何重新构建避免“美国风险”的供应链体系。
其次,为应对美国出口市场及投资环境的改变,如何有效调整本国产业结构成为多国当下重要任务。3月中旬,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表示,由于德国工厂前景不明朗,该集团对生产军用车辆的可能性持开放态度,同时德国其他多家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也对此表示感兴趣。德国军工企业莱茵金属公司对此表示支持,认为大众工厂适合生产军用车辆。
第三,为从根本上消除“美国风险”,逐渐摆脱“安全附庸”地位、重塑战略自主,欧洲一些国家在多领域积极谋求寻找替代美国方案。以信息通信领域为例,荷兰众议院近日通过多项动议,呼吁荷兰政府减少对美国云服务技术的依赖,同时加快对荷兰以及欧洲替代方案的投资。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近日刊文指出,全球化的结构韧性终将战胜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其短期冲击将被经济激励、多边合作与产业分工的底层逻辑持续消解。
文章援引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教授西蒙·伊文尼特通过模型推演得出的结论指出:美国对全球贸易的重要性可能被高估。即便美国全面切断商品进口,美国的70个贸易伙伴在维持对其他市场出口增速的情况下,可在一年内弥补对美出口损失,另外115个贸易伙伴可在五年内弥补损失。
有专家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任何国家都无法关起门来搞建设。尽管世界经济发展遇到一些“回头浪”,但各国已形成共识:世界决不会退回到相互封闭、彼此分割的状态,开放合作仍然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依然是人心所向。专家预计,美国的关税将加速其他国家通过双边贸易协定或区域贸易协定实现经济一体化。
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日前发表题为《我看到了未来,它不在美国》的文章指出,如今几乎每种复杂产品——从汽车到手机——都是由庞大且复杂的全球制造生态系统制造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些产品越来越好、越来越便宜的原因。“靠关税不可能实现繁荣,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即将到来。我们已被电信、贸易、移民,以及气候变化紧紧联系在一起。”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