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四川-
A8四川
  • ·德阳公立医院全面推行“挂一次号管八天”
  • ·“机器狗”峨眉山当背夫 把猴哥惊“炸毛”
  • ·大型组歌《山河的回响》创作研讨会在蓉举行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用音乐史诗展现凉山巨变

大型组歌《山河的回响》创作研讨会在蓉举行

  “凉山,是一个满溢着歌声与诗意远方的地方!”近日,由凉山州文联主办的“迈步乡村振兴新征程凉山实践——大型组歌《山河的回响》创作研讨会”在成都举行。现场,来自北京、四川、陕西、辽宁等地的音乐人与凉山文艺界人士齐聚一堂,围绕组歌的创作方向、文化根基、艺术表达与落地实践展开深入探讨,为这部展现凉山巨变的音乐史诗,注入思想深度和创新灵感。
记录时代 用音符串联起凉山的山河巨变
  “《山河的回响》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时代的记录。”凉山州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安图介绍,组歌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故事线,以乡村振兴为叙事脉络,以凉山14个世居民族的集体记忆和山川风物为底色,通过音乐语言展现这片土地从脱贫攻坚到振兴发展的壮丽历程。“我们希望用音符串联起凉山的山河巨变,将凉山14个世居民族的团结奋进、万千百姓的追梦足迹、翻天覆地的山乡巨变,凝练成可听可感的艺术史诗,让世界听见这里的人民如何以感恩之志持续奋斗,用双手创造幸福,用团结绘就未来。”安图希望将这部承载凉山文化根脉与时代精神的组歌作品,打造成为本土民族音乐创新突破的里程碑。
  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凉山州音协副秘书长罗木果分享了《山河的回响》创作幕后:“组歌打破传统主旋律作品的单一叙事,采用‘史诗感与烟火气并存’的表现形式,以小视角反映大情怀,既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声乐艺术的多维碰撞,也有民族器乐与流行编曲的跨界融合。作品巧妙嫁接彝族高腔、月琴弹唱等民族元素,同时以现代音乐铺陈时代气象,让‘泥土芬芳’与‘国际表达’共鸣。”
专家声音 集中资源打造1-2首爆款曲目
  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秘书长杨小兰、北京市音协副秘书长郭孟南、山西省歌舞剧院签约作曲家张伟,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辽宁省青年词曲作家谭杨等,围绕《山河的回响》主题表达、创作思路、艺术结构等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郭孟南着重强调地域文化赋能与市场转化路径。他认为,创作需强化“文化的在地性表达”,即立足凉山本土特色,就地取材,将凉山丰富的地域文化基因深度融入作品内核,集中资源打造1-2首兼具艺术高度与传播力的“爆款”曲目,通过持续释放“爆款”作品的名片效应,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轻歌舞剧IP,实现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双重突破。
  张伟认为,在创作过程中“应巧妙处理作品文化根脉与当代审美的融合度,科学规划传统风、雅、颂艺术元素的结构比例。”谭杨提出,可以借鉴“音乐剧叙事+电影原声质感”的模式,打造一部既连贯又富有张力的音乐作品。杨小兰则希望凉山集中打造一批既能绽放时代光彩、又能沉淀文化厚度的传世之作。
  研讨会现场,《山河的回响》主创人员吴永波、何万敏、克惹丹夫、克惹晓夫、杨智聪等,也围绕如何在创作中彰显凉山文旅特色,通过艺术形式展现凉山的多元文化和时代变迁等进行了探讨。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