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2024年成都外商直接投资(FDI)16.71亿美元,利用外资规模居中西部城市第一;国际交往“朋友圈”扩至241个城市;外贸进出口总额8390亿元,规模领跑中西部……这一组组数据,反映出成都打造对外开放高地的坚实步伐。
4月15日,成都市召开全市对外开放发展大会,系统部署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大会上,成都还针对去年出台的《成都市鼓励外资研发中心设立和发展暂行办法》和《成都市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若干措施》两项政策进行了深入解读,勾勒出成都吸引全球创新资源的清晰路径。
记者了解到,《成都市鼓励外资研发中心设立和发展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首次在副省级城市中推出外资研发中心专项支持政策。针对外资研发中心落地开办、投资到位、开展研发三个关键环节,通过“设立奖励+投资奖励+研发资助”三管齐下的方式,构筑吸引国际科创力量的“强磁场”。
“成都创新提出针对性奖励,对总部在境外的世界500强、全球行业龙头等设立的外资研发中心,给予每年最高1000万元奖励。”在大会上,成都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将有力促进具有核心技术和全球竞争力的企业落地成都。
除设立奖励外,该《办法》还创新提出投资奖励,对年外商直接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高技术研发中心,也给予每年最高1000万元奖励。同时,政策还优化了原国际性研发机构研发资助政策,择优给予200万元一次性研发资助,切实支持开展研发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申请奖励和资助的外资研发中心并非“低门槛”。根据《办法》要求,这些研发中心应开展自然科学及相关科技领域的研究开发和实验发展,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等方面,体现了成都对引进高质量研发力量的精准定位。
除此以外,《办法》还聚焦外资研发中心关注的创新要素保障,从财税支持、要素保障、研发设备和数据跨境便利、人才引进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供综合支持网络,助力营造开放创新体系。
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成都同样动作频频。
大会重点解读了《成都市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该政策从六大方面提出20条具体举措,促进优化营商环境,为外商投资企业来蓉投资带来新机遇。
在加大重点领域引进外资力度方面,成都将推动成立区域伦理委员会、药物/器械临床试验(GCP)联盟等平台,优化创新药物和技术的临床研究环境,推动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在境内开展境外已上市细胞和基因治疗药品临床试验及创新技术推广应用。
为拓宽吸引外资渠道,成都鼓励外国投资者在蓉设立投资性公司和区域总部,提升投资能级;修订成都市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境内股权投资试点管理办法,完善企业认定备案程序;鼓励外资按市场化方式依法依规设立各类股权投资基金。
在提升外籍人才工作便利度方面,《若干措施》提出,将提升外国人来华工作“一窗式”办理时效,实现高层次人才来华工作许可、居留许可一窗接件取证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符合条件的外方人员,可换发有效期不超过5年的居留证或停留期不超过180日的多次签证。
“这些政策不是简单的优惠,而是深度的、系统性的开放措施。”成都市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若干措施》对巩固外资在蓉发展信心、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成都还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营商环境优化+创新生态培育”双轮驱动的外资政策体系,为外商投资企业来蓉投资带来更多机遇。
成都市委外事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一年,成都服务保障中国—中亚外长第五次会晤等多双边活动,接待尼泊尔总理、智利总统、塞舌尔总统等高访团组及外国驻华使节团,城市对外影响力持续提升。
在拓展国际交往方面,成都实施全球友城优选计划,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等城市结好,成都国际友谊馆建成投用,韩国大邱市成都代表处开馆,全市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总数已达241个,形成了立体多元的国际交往网络。
“五外联动”机制的融合发展,也让成都的国际服务保障更加贴心。中国—欧洲中心、国别合作园区等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空客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中心等项目成功落地。“今年一季度,全市引进重大项目331个、总投资2959亿元,分别完成开门红进度的255%和153%。”成都市投资促进局局长陈华在会上分享了这份亮眼的“成绩单”。
更引人注目的是,预计一季度成都到位外资超5亿美元,稳居中西部城市第一,展现出成都对外资的强大吸引力。未来,成都将按照“抓住大企业、紧盯大行业、做实大产业”的思路,聚焦“四个强化”,持续提升招商引资质量。
在强化增量支撑方面,成都将精准制定“补空白、强弱项、国产自主”三张清单,全面梳理链主企业全国供应链“地图”在新兴领域抢先机、赢主动。“我们将设立链主基金,构建‘链主基金+园区载体’资本招商新模式。”陈华表示,成都还将以“资本+场景+科创”整体发力,全面实施场景招商、科技招商,围绕链主企业常态举办“圈链融合”活动,系统构建“投资成都”城市品牌。
“成都外贸发展正步入‘稳规模、优结构、拓市场、强服务’的新阶段。”成都市商务局党组书记邱长宝为外贸发展画出清晰路径。
2024年,成都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390亿元,规模居中西部城市第一;自主品牌“蓉产蓉造”产品出口达588亿元;进口贸易规模增速连续7个月居副省级城市第一;对东盟、欧盟以及“一带一路”和RCEP国家进出口持续增长,国际经贸合作不断深化。
提振外贸量质并举,成都的路径很明确。在做强主体稳规模方面,将深入开展“进解优促”工作,分类帮扶、精准纾困外贸企业,提升关、汇、税以及金融、物流、人才等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协同保障能力,帮助企业拼抢订单、稳住份额。
数字贸易也成为新的突破口。邱长宝介绍,成都将实施“跨境电商+产业带”赋能行动,用好跨境电商9810“离境即退税”政策转变出口模式,加快建设海外仓信息共享平台,拓展保税维修、二手车等新增长点。同时创新打造数字贸易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扩大网络游戏、数字动漫、软件服务等优势领域出口规模。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罗田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