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在《说文解字》中,“甜”被拆解为舌头感受到的甘美,指像糖、蜜的味道,进而延伸为舒适、愉快的感觉,以及“美好”。
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在内江这座“甜城”找到生动的注脚—— 在内江经开区,它是流水线上精心酿制的果汁与饮品的甘美;在甜城湖边,它是年轻人随山歌起舞时飞扬的裙角;在火花村,它是乡村旧貌换新颜后村民朋友圈分享的美图……
4月14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首席记者团深入内江,用镜头与笔触捕捉这座城市的“甜美”实践。
内江的“甜”,早在隋唐时期便开始酝酿。从清初到20世纪50年代,鼎盛时期,内江糖产量占全川的70%、全国的48.46%。
1979年,“甜城”一词首次载入《辞海》,“甜城内江”正式得到认定。2023年6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正式授予内江“中国甜食之都”称号。
立足深厚的产业积淀,内江市委八届五次全会创新提出“甜味+”发展战略。这一产业体系不仅涵盖传统食品加工制造,更延伸至包装材料、物流配送等配套领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生态。
作为“甜味+”产业的主战场,内江经开区总是一副忙碌的景象。这里汇聚了泰国天丝红牛、北京汇源果汁、上海紫江、华润雪花、香港昇兴易拉罐、恒合包装等企业入驻,基本形成了“种植—生产—包装—物流”全产业链条。
此外,黄老五、赵老师、金四方、旺旺食品等30余个区域知名品牌,遍布内江各县(市、区)。
据内江市相关部门统计,该市现有规模以上“甜味+”工业企业120户,2024年实现产值192.84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4.75%,同比增长18.78%。
面向未来,内江正着力打造“双百亿、双五十亿”产业集群发展格局。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深化产业链整合、培育特色品牌,力争将“甜味+”产业年均增速稳定在10%以上。
这座千年甜城,正在传统与创新的交响中,谱写从“甜蜜记忆”到“甜蜜经济”的产业升级新篇章。
对内江而言,“甜城”二字既是镌刻千年的文化胎记,更是浸润城市肌理的精神密码,如今正转化为城市治理的温暖底色。
在城市更新的实践中,内江市坚持“甜城”文化底色,打造出了入选住建部无物业服务小区实行基础物业服务典型案例的“西二巷小区”。
建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二巷小区,如今焕发新颜:闲置空地变成口袋公园、停车场,实现文化气和烟火气并存。在内江市中区玉溪街道新华路社区党委书记姜维斌看来,西二巷小区建设的诀窍便是推行楼栋自治,成立“网联委”“自管委”“自改委”等新兴自治组织,每25户设立一个联户员,将“甜”与“不甜”的评判权交给居民。
新华路西二巷老旧小区的蜕变只是内江市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甜蜜的涟漪还从城市蔓延至乡野。
距城区15公里的火花村,村民们在自家庭院种植紫皮大蒜,既美化环境又户均增收千元;该村还通过“生态肾脏”等创新设计,实现人居环境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截至目前,内江市已在37个镇(街道)、526个村(社区)全域推进农村面貌改善行动,累计46.6万户、139.8万名群众受益。
城乡环境在不断改善,民生服务也丝毫没落下。
2024年,内江市深入推进“30件甜蜜内江民生实事”。2025年,内江将民生服务重点向养老领域纵深推进。内江高新区胜利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46张床位入住率达到100%。
今年94岁的肖春玉老人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4月14日上午9点刚过,她便拉上姐妹们来到音乐室,亮开嗓门唱起了她们年轻时喜爱的歌曲。不远处的走廊里,老人们三三两两围在一起,讨论着墙上的彩笔画,那是老人们自己上色的作品。
这些生动的“银发乐园”图景,正是内江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缩影。截至目前,内江市已建成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驿站、老年助餐点、老年教育教学点170个,县级失能照护中心5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27个、农村互助养老服务驿站144个,构建起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内江的民生服务创新不止于硬件提升,更注重精神滋养。通过“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服务、月月有主题”的常态化文娱活动,让老年人的生活焕发新活力。
2025年,这座城市的幸福半径在不断拓展,从兜底保障到教育医疗,从文体生活到就业创业,着力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甜蜜民生”服务体系,让更多内江人都能感受到时代发展的甜蜜果实。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卓滨 黄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