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历时115分钟,横跨达成铁路
转体后,大桥横跨已通车的达成铁路。成达万高铁公司供图
4月16日凌晨,经过115分钟的紧张施工,在建中的成达万高铁大通镇跨达成铁路特大桥连续梁逆时针旋转44度,完成上跨达成铁路施工,这也是全线首座完成转体的连续梁。
总重超万吨的“巨物”想要跨过繁忙铁路线,施工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16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赶赴现场,一探究竟。
成达万高铁大通镇跨达成铁路特大桥位于南充市嘉陵区,全长783.54米,临近达成铁路。而达成铁路日均开行列车105对,平均每3到5分钟就有一趟列车通过,这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
中铁十二局成达万高铁项目部第三工区总工程师程硕告诉记者,为减少对营业线的影响,他们决定采用平行营业线浇筑梁体后再转体方案,且转体施工利用夜间“天窗”时段,即无列车通过的封闭时间段进行。
与人们常见的转体梁施工不同,这座大桥是桥墩和桥梁一起转,并不仅仅是梁体转。具体来说,就是把转盘放在桥墩下面的基坑里。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墩底转体法呢?程硕解释,这是因为两条线的平行施工距离近,转体后高差小,最小的地方只有不到1米,墩中和墩顶都没有空间放转盘。
如此一来,大桥的转体结构就会比较重,达到1.1万吨。转体结构吨数越高、体积越大,转体时的摩擦系数越大,也就更难转,左右平衡也更难保证。
“我们从两天前就开始准备了。”程硕介绍,在正式转体开始前,他们用了一天的时间进行梁体的承重和配重,保证转体时两边的平衡;之后进行了5度的试转体,采集相关参数。
16日凌晨0点50分,100余名作业人员全部到位,施工现场灯火通明。
在安全技术交底和班前教育结束后,3组人员奔赴各自的点位:作业组位于转盘处,观察转动过程中有没有摩擦与卡顿;牵引组在转体桥旁边,进行钢绞线的牵引;防护组在达成铁路上,确保接触网已经停电,没有车辆通过与信号干扰。
凌晨2点,所有准备工作全部完成,施工负责人一声令下,控制台启动,连续梁转体开始。
程硕告诉记者,转体每达到5度,测量组就要向施工人员报告一次;转体达到36度后,开启点动模式,桥梁转得更慢,一点一点挪向指定位置。
凌晨3点55分,历时115分钟,现场全部作业完成,成达万高铁连续梁精准逆时针转体44度,成功上跨达成铁路。
按照施工要求,连续梁转体要实现轴线偏差1.5毫米、高程偏差2毫米的高精度对接。
如何控制转体精度呢?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作人员站在智能监控信息化平台前,紧紧盯着电脑屏幕。该平台通过测量机器人无线传输和BIM(建筑信息模型)数字孪生技术,对转体过程中的风速风向、转动角度、梁体左右侧的高差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数据有异常就会预警,为转体作业提供了重要的参数支持,保证了转体的精度。
成达万高铁公司遂宁建设指挥部指挥长李升平介绍,大通镇跨达成铁路特大桥顺利转体,为成达万高铁成营段按期架梁创造了条件,为后续施工奠定了基础。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