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在湖北省博物馆拍摄的随州曾侯乙编钟。新华社发
这是位于少林寺的《达摩一苇渡江像》碑(资料图片)。 新华社发
17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来好消息——
新一批文献遗产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世界记忆再添宝贵财富。其中包括我国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少林寺碑碣(566—1990)》,以及我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
“世界记忆名录”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发起的,旨在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中规定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任务,促进文化遗产利用,提高人们对文献遗产重要性的认识。
其所指文献遗产不仅包括纸莎草纸、羊皮纸、棕榈树叶、木片、石片、纸张等传统载体,还包括录音、电视电影作品和数字媒体等新型媒体。
武汉东湖之畔,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展厅内,三层八组65件青铜编钟的原件悬挂在曲尺形的铜木钟架上。其上清晰可见的铭文,令参观者流连忘返。
曾侯乙编钟铭文是目前已知唯一的中国先秦官方音乐理论文献,以声音和文字相互印证的方式保存了2400多年前人类的音乐记忆。
河南嵩山,少林寺碑碣(566-1990)现存499通,呈现出1424年较为完整连贯的石刻历史文献序列。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既见证了少林寺的形成与发展,也真实记录了中国与印度、日本、韩国、蒙古国等国家之间的文明交流与互鉴进程。
目光移向海外。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国家博物馆主展厅正中的“镇馆之宝”来自中国——这座“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是600多年前由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时所立。其上记载郑和船队在此巡礼圣迹、布施香礼的碑文,至今仍清晰可见,常有游客在此驻足欣赏,感受穿越悠悠历史的友好刻印。
包括本次入选的文献遗产,我国目前已有《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南京大屠杀档案》等18项文献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意味着它们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也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记忆财富。
为文化档案的保护与传承注入新的动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通过建立《世界记忆名录》、授予标识等方式宣传这些珍贵文献遗产的重要性,对它们实现有效保管和抢救,进而促进这些人类遗产的广泛应用。新加入的中国“成员”也必将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为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提供了宝贵经验——
本次入选的《少林寺碑碣(566—1990)》及《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都反映着历史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在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和平性的同时,更有助于丰富世界记忆遗产的多样性、展现人类文明的和谐共生。
“文化交流合作是国与国建立合作关系的最坚实基础。”斯里兰卡外交、外国就业与旅游部副部长鲁万·拉纳辛哈表示,此次申报成功是两国文化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有力提醒着我们,两国拥有着相同的记忆、相通的历史,这是维系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
据悉,以此次《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入选为契机,斯里兰卡和中国将继续在考古、教育和旅游等领域进一步合作。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