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四川-
A7四川
  • ·多处红军遗骸集中掩埋地见证烽火岁月
  • ·老人被困山林72小时 靠吃植物撑到获救
  • ·网友炫青龙湖“打野”捡食野生菌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四川一支古蜀道寻踪队深入阆中高山密林考察竟有意外收获——

多处红军遗骸集中掩埋地见证烽火岁月

考察队访问古蜀道旁的村民。

  被称为“红军坪”的地方,曾有多名红军在这里的战斗中牺牲。

  日前,一支古蜀道寻踪队深入阆中高山密林,在利阆(广元利州至南充阆中)古道沿线考察,意外发现多处掩埋红军烈士遗骸的集中安葬地,让尘封90年的记忆重见天日。4月19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从阆中有关部门获悉,人大代表已提出建议,加强古蜀道旁红色文化遗迹的保护,让红色记忆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利阆古道发现红色遗迹


  历史上,“蜀道”广义上是指遍布于巴蜀地区的交通路网体系;在一定意义上,“蜀道”又特指古代长安通往蜀地的主要道路,从汉中平原往南翻越大巴山的道路主要有三条:金牛道、东道、米仓道。其中,东道从阆中到广元利州段,又称利阆古道,阆中是重要节点。
  “我们多次全程考察了利阆古道,发现多处红军遗骸集中安葬地。”蜀道文化学者柯敏介绍,早在2013年,他曾前往利阆古道考察,从当地百姓口中偶然得知,利阆古道盖元山、双山垭、尖山塘一带,有多处英烈遗骸掩埋地,当地人称之为红军坪、红军坑,每处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
  红军遗骸为何静卧于荒山野外?去年以来,南充和阆中有关方面组成的考察队前后3次深入利阆古道,寻找留存的红色遗迹。考察队员来自西华师大、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阆中市文旅局及所属文保中心等。

“之”字形古道曾上演阻击战


  4月9日,考察队员手持镰刀、拄棍,在荆棘丛生的古蜀道上艰难前行。他们披荆斩棘,沿着那些隐约可见的石坎一步步前行。经过近一个半小时的跋涉,考察队抵达了盖元山。
  史料记载,当年红四方面军先遣部队踏着晨露,浩浩荡荡攻入阆中。利阆古道有着特殊的“之”字形构造,恰似天然屏障,为部队作战提供了绝佳的隐蔽条件,同时还能巧妙地设伏御敌。在这条古道上,红军战士书写了一段段英勇无畏的战斗传奇。
  柯敏介绍,根据记载,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即将进行战略转移,强渡嘉陵江西行北上。渡江前,必须清除沿嘉陵江东岸一线布防的国民党武装力量,战斗在盖元山、苟家店、尖山塘到五里子一带打响,红军与川军田颂尧部发生激烈战斗,双方死伤人数众多……在利阆古道阆中至苍溪一带,沿嘉陵江有三处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主渡口,分别是苍溪鸳溪口、塔山湾渡口 (今红军渡)、阆中涧溪口。在嘉陵江战役中,敌军苦心经营的江防瞬间土崩瓦解,红军夺取了苍溪塔山湾渡口和阆中涧溪口渡口,最终完成了阆中至苍溪一带的渡江任务。

桑树地里埋着红军遗骸


  这段史料极为简略,历经90年的岁月风雨,红色故事却在当地人口里代代相传。柯敏调研发现,“红军坑”“红军坪”的故事,在当地家喻户晓,对老一辈村民而言,记忆中最为深刻的,便是当年红军在此处与敌军展开惊心动魄的激战后留下的遗迹。
  89岁的任永涛老人说,红军在盖元山与国民党军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激烈战斗,双方伤亡惨重。他小时候常在山上放牛羊,曾见到过一些裸露在地面的人骨。
  93岁的杨兴芳奶奶说,当年国民党军队盘踞在盖元山上,战火连天,硝烟弥漫。桑树地里,埋葬着许多牺牲红军战士的遗骸,这一带便被人们称作“红军坑”。村民杨顺福指着一块油菜地说:“这整片区域,都是当年掩埋红军遗骸的地方。”
  家住尖山塘、今年63岁的苟大锦说,他耕种的一块大田常看到白骨,他都会小心翼翼地一一捡拾起来,然后埋在田地与道路之间的护坡边。在护坡下的古道边,曾经立有一块双面刻有红军英烈名字的石碑,现在这块石碑已经损毁了。

建议加强红色遗迹保护


  考察队发现,这一带还有一些因掩埋红军遗骸而形成的特殊地名,“万人坑”意即当年埋了很多人;“异种地”意即埋了很多不知名的外姓人。“说明当年这一带战斗的激烈,”柯敏说,红军坑与红军坪的许多细节,大多依赖于史料的审慎推测以及村民代代相传的回忆,红军在阆中的战斗已悄然走过90个春秋,那段烽火岁月,却从未真正远去。
  作为阆中、南充两级人大代表,柯敏建议,对利阆古道的红色遗迹加强保护,同时组织专业团队进一步加大调查考证、深挖核实,实施抢救性保护;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将这些红色遗迹纳入川陕红色遗存名录,界定保护范围,设立保护标识;与苍溪红军渡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融为一体,以形成红色文化旅游环线,不断丰富红色旅游内涵。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苏定伟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