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T大厂辞职成为“星球研究所”合伙人
魏桢
《什么是成都》中的成都夜景。张盛摄
“星球”员工在野外工作。
我们认识世界,源于无数问号,有些人为了解答这些问号,乐此不疲。他们用好奇探索世界,也把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讲给更多人听。他们,是一群因热爱而生的科普人。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赋予人类无限可能。当科学普及成为科技创新的源泉,理解世
界、分辨真伪,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科学不再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而是一扇通向未知的大门。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从即日起,推出《闪闪发光的科普人》栏目,一起走近一群有趣的科普人,透过他们的眼睛,重新审视这个有趣的世界,探索宇宙的无尽奥秘。
2018年,地理科普自媒体“星球研究所”(简称“星球”)的粉丝、“90后”魏桢收藏了一篇“星球”的文章:《14亿中国人的回家路》。之后,她作出了从华为跳槽到这个有点“严肃”的科普自媒体的决定。从此,这个曾经的云南昆明中考第一名,清华大学硕士,华为前产品经理,在朋友的惊讶中,开启了地理科普主播、星球合伙人的冒险之旅。“我们的目标有点宏大,解构地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一切。”魏桢说。
这是一群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的“地理控”。
“很多加入‘星球’的人,最初都是‘星球’的粉丝。”魏桢说,在“星球”的工作,是她的第二份职业。“星球”的视频里时常出现一位女主播舒缓平和的声音,这个声音就来自魏桢,而“桢公子”,则是她出镜的名字。魏桢作为一个没有任何播音主持背景的地理发烧友,就这样开启了科普主播之路,“我觉得,自己的声音,也许更能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地球上最壮观的人类大迁徙已经上演,40天内将有大约30亿人次,通过各种方式回到他们在中国四面八方的家,与亲人短暂团聚之后再次踏上返程之路,开启新一年的忙忙碌碌。”《14亿中国人的回家路》,描述了中国大地纵横交织、穿山涉水的壮阔交通网络。文中细数了连接中国各个角落,总长足以环绕地球赤道上百圈的超级公路系统。新颖的表达、严谨的描述、超大的信息量、精致的地图、绝美的风光照片,让当时作为读者的魏桢毫不犹豫地点击了收藏。
魏桢说:“这就是‘星球’的创作观,希望留给读者一份能够长期留存,能够穿越时空的作品,在三年、五年、十年……甚至多年后,它的内容也不过时。”
“星球”创造了一种“什么是……”文体——如《什么是成都》: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大的魅力?这也许要归因于它对三教九流、各个阶层的容纳。3000年以来,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升斗小民,他们逐一登临这个众生的舞台,共同营建出了中国最具人间烟火气的城市。
“内容立意是最重要的。”魏桢会参与内容创作,“我们创作的核心原则是解答基本问题,提出经典理念。让内容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今年3月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火了,当时大家正在创作关于四川的宣传片——《啥子是四川》。魏桢说,“我们刚开始的创意,是‘行星堡垒’。”后来发现,“哪吒”这个点,给了大家更好的灵感来打破“结界”:“世界上本来没得四川,更没得天府之国,是岿然不动的大地和四周围合的群山,创造了一个庞大的超级‘结界’……”
“‘哪吒’是一个契机,用‘结界’这个比喻,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我们还请了电影中太乙真人的配音演员张珈铭进行配音,增加了宣传片的四川味道。”魏桢说。
然而,要解答基本问题、提出经典理念并不容易,需要查阅浩如烟海的资料。于是穷尽一切,成了“星球”人的极致追求。
“星球”人把写论文的严谨用到了创作中。于是,在“星球”出品的视频片中、片尾,随处可以看到严谨的标注,如“拍摄于成都龙泉山凉风垭口,图中的街道为成龙大道”“成都的行政范围包括龙泉山东侧一部分”……
“我们制作一个视频的时间大约为70天,其中大约3周至4周是文字创作。”魏桢介绍,“星球”的每一个视频,其本质都是科普纪录片,所以每一个文字主创,都会阅读众多的材料。“我们有一个穷尽原则,即查阅可以查到的一切公开资料,确保提出的观点和角度具备足够的严谨性。”在科学性上,“作者自审、交叉审核、行业专家审核”是星球研究所推文的三道关卡。
“星球有一个宏伟的目标,解构地表上曾经有、现在有、未来有的一切。”这个初衷,似乎没有随着时间以及传播载体的变化而改变。魏桢告诉记者,现在,团队100多人一年的产量大约为30多个视频,“星球”的粉丝已经超过2000万。
从创始之初,“星球”就决定做知识科普,奔着打造中国经典纪录片而去。魏桢说:“我们常常开玩笑说,距离百年老店,还有90年……”华夏大地、大国工程、科技创新、星空奥秘……一群热爱地球的人,立志用极致美学,让大家看到一个朝气蓬勃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