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进双梅在刺绣。
乔进双梅的刺绣作品。
乔进双梅展示彝族刺绣《清明上河图》。曾洁 摄
在四川乐山马边彝族自治县,人们用手工刺绣的方式,将花朵繁茂的春日盛景,一针一线地绣进一幅幅精美作品中,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日前,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走进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看到各色文创产品琳琅满目。绣娘们正忙着压条、拉丝、绣花样,对面还立着几部手机。绣娘们手上针线不停,不时抬起头来对直播间的观众讲解彝族刺绣的历史与创新。合作社创办人——全国人大代表、小凉山彝族刺绣项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乔进双梅,讲述了传承非遗的心路。
谷雨之后,繁盛的春渐远,盛大的夏将至。在自然与人文的交相辉映里,马边绣娘们把对生活的美好愿景,用手工技艺给予表达。
乔进双梅告诉记者,她是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爱上了彝绣。乔进双梅八九岁时学着拿针,十岁便能在布上绣出各种栩栩如生的花朵。
彝族刺绣以独特的针法技艺闻名,刺绣纹样多取材于自然风物,用简洁的几何线条表现山川草木。“我们的灵感通常来源于平时所见到的事物,以及花草树木的更迭变化。”乔进双梅表示,刺绣记录了以前人们对自然的朴素认知。
“小时候,我常看母亲绣花。”乔进双梅说,彝家女子的手,绣得出山河,撑得起家。
采访中,乔进双梅和绣娘们徐徐展开一幅清明上河图——这件4米长、50多厘米宽的彝族刺绣巨作,是七八个绣娘用两三年时间绣制而成,俨然成为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的宝贝。
一位绣娘自豪地介绍,当时卷轴上没有底稿,她们从“画卷”的四个角落往中间绣,用最简单的“十字绣”针法接力完成。遇到极其考验针法的地方,乔进双梅会亲自上阵参与。这幅收藏在合作社里的作品,曾有商人出数十万元购买,但她们始终不舍得出售。
据了解,彝绣历史源远流长。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公元223年,诸葛亮拜“叟帅”孟获、孟琰、爨(cuàn)习为将,其夫人在蜀习得汉绣,传授昆叟女子,形成彝绣。
彝族刺绣形制丰富多样,并将绵羊毛作为丝线主要材料。颜色上,以黑、黄、红三色为主,其他颜色多作点缀和勾勒,色彩多元化;图纹上,主要以器物、人物、植物、动物等图案为主;针法上,有盘绣、贴绣、补绣、压边绣、剪贴绣,样式立体多元化。
2008年6月7日,彝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边彝族刺绣技艺入选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015年,乔进双梅凭借精湛的刺绣手艺,成立马边彝族自治县首个刺绣专业合作社——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在马边广场有一个超300平方米集展示展销、网络销售、线下体验、研学交流等一体的展厅,在华西大道有一个60平方米的加工、销售实体店。累计带动800余人增收,每年实现增收产值1000余万元,成为当地就业增收致富的“法宝”之一。
由此,乔进双梅成功当选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2021年2月26日,她还当选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用零投入、零成本、零风险“三零模式”,带着当地女性将“老手艺”变成“新饭碗”。如今,更是搭上直播带货的“快车”,白天绣花,晚上直播拓宽销售渠道。“现合作社900多位绣娘,人均年收入增收超1.5万元。”乔进双梅说。
乔进双梅携团队把彝绣的传统纹样和现代元素结合,研发了各种产品——从西装领口的图腾刺绣到彝绣熊猫玩具;从丝巾上的云纹渐变,到车载香囊的立体盘绣……
为了开拓市场,乔进双梅跑遍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从南到北的繁华大都市她也去过。她的努力没有白费,最终推出的绣品受到市场欢迎。这些绣品既保留了彝族刺绣的风格,又结合时尚进行了创新,并且色彩鲜艳,一经推出,好评如潮。
如今,乔进双梅朝着更大的目标前进,准备成立一家更大的彝绣加工厂,召集更多绣娘加入手工创业。同时她还希望能通过彝族刺绣推动旅游业发展,带动其他彝族产业走向世界,实现全地区共同富裕。新一代绣娘正以针为笔,续写着新传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王一理 除署名外图据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