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2025年第一朵“实验”鸡枞菌出菇。
李小林与出菇的“实验”鸡枞菌。
吃菌子讲究时令,但科技却能让鲜味突破季节的枷锁。4月21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从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获悉,该所2025年第一朵鸡枞菌从实验室顺利出菇,而这次鸡枞菌的出菇时间,比去年提前了将近三个月。这是继去年7月团队首次在实验室成功诱导出鸡枞菌原基,并观察到幼菇破土后的又一次突破。
野生菌中的鲜甜“课代表”鸡枞菌,以其独特鲜美的滋味吸引了无数食客。然而,由于其与白蚁复杂的共生关系,以及对生长环境的严苛要求,野生鸡枞菌资源极为稀缺,价格也“高高在上”,普通消费者往往只能望“菌”兴叹。
如今,人工鸡枞培育研究正在悄然改变这一局面。
量产后价格或降至五十元至八十元一斤
作家汪曾祺在《昆明食菌》一文中写道:“最名贵的是鸡枞……鸡枞菌盖小而菌把粗长,吃的主要便是形似鸡大腿似的菌把。鸡枞是菌中之王。”
“长期以来,鸡枞菌市场供需矛盾突出,消费者‘吃不到、不够吃、吃不起’的困境亟待解决。”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栽培与生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小林告诉记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研究团队在2014年启动人工鸡枞培育。团队目标很明确,通过人工驯化技术突破自然限制,推动珍稀食用菌产业化发展。
当前,野生鸡枞菌因稀缺性而价格高昂,每斤价格在120元以上,有的甚至高达300元。“人工量产将显著降低生产成本。目前人工栽培的鸡枞菌并未大量上市,价格暂时高于野生。若技术成熟并规模化,预计消费端价格可能降至每斤50元至80元,降幅达30%-60%。”李小林说。
在口感方面,野生鸡枞菌因自然生长周期长、环境多样,所以风味更为浓郁复杂。在实验室条件下,人工培育菌虽能保证营养成分接近,但香气和口感可能略逊一筹。不过,随着环境模拟技术的精细化,如添加蚁巢土、震动刺激等,这一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经检测,人工菌与野生菌在质感上“完全一样”。
如何为鸡枞菌“造”一个家?
由于鸡枞菌与白蚁巢穴存在独特共生关系,人工栽培需要突破菌-蚁-土壤三者协同的复杂系统。鸡枞菌与白蚁的共生机制极为复杂,涉及菌丝代谢、白蚁巢穴微环境调控(如pH值、温湿度)及土壤成分的动态平衡。此外,白蚁对建筑物具有破坏性,如何在培育中分离菌与蚁、避免生态风险,也是一大难题。
研究初期,团队将重点放在鸡枞菌丝的分离培养上,后来发现只研究菌丝这条路行不通,团队于是逐步聚焦于鸡枞菌与白蚁共生机制的解析上。“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需要分离菌丝、培育培菌白蚁种群,还要模拟自然生态条件,如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逐步构建实验室环境下的‘仿生系统’。”李小林说。
“首先是白蚁种群培育,我们耗时两年建立了稳定的培菌白蚁群体,并深入研究其行为规律。其次是环境模拟,通过实验室精确调控温湿度、利用震动装置模拟雷雨刺激,诱导菌丝分化。最后是安全隔离,在幼菇形成后,将菌体与白蚁巢穴分离,既保障了菌株生长,又避免了白蚁扩散风险。这一系列创新方法结合了生态学原理与工程技术,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型。”李小林解读道。
经过10年不懈攻关,4月21日,实验室再次实现出菇,且比去年提前了三个月。李小林介绍,“这次提前出菇意义非凡,标志着团队在非自然条件下突破了菌-蚁-土壤协同系统的技术壁垒,验证了人工调控环境的可行性和重复性。尽管当前出菇稳定性仍需优化,但无疑为后续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是迈向‘鸡枞菌自由’的重要一步。”
除李小林团队外,为了实现“鸡枞自由”,云南的科学家们也很努力——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专家,在云南做实验,仿照野生鸡枞菌生长环境,培育仿野生鸡枞菌。
人工培育重新定义“山珍”
“传统‘山珍’依赖野生资源的稀缺性与地域性,而人工培育技术将彻底改写这一逻辑。”李小林说,“首先是资源普惠化,珍稀菌类从‘可遇不可求’变为可稳定供应的食材,如羊肚菌、灵芝等已通过人工栽培进入大众市场。其次是品质可控化,通过基因筛选和环境调控,可定向优化菌种的营养、风味甚至药用价值,例如培育高谷氨酸含量的鸡枞菌。”
“最后是生态可持续化,减少对野生资源的过度采集,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通过林下经济模式(如仿野生种植)实现生态与产业双赢。”在李小林看来,未来,“山珍”将不再局限于自然馈赠,而是科技赋能下的“新资源食品”,兼具经济价值与生态意义。
人工鸡枞培育研究就像一把钥匙,将逐渐打开“鸡枞自由”的大门。最后,李小林补充道:“人工鸡枞培育距离商业化量产,理想状态下还需要三年左右。”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车家竹 图据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