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社区报推出《家门口稳稳的“医”靠》系列报道,专访基层“健康守门人”
保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25年,成都市双流区第四人民医院(公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以“强基层、提能力、优服务”为主线,通过党建引领、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让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有温度、有特色、有保障”的优质医疗服务。
创新家庭医生“微网格”管理模式,分片包干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精准对接需求,促进医防深度融合;以邻里家庭医生工作站为小切口,由区级专家、全科医生、中医师等组团服务、轮流坐诊,让群众“近”享区级与社区同质化服务。
利用双流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组建专业团队进学校、企业、机关开展心理测评与干预;开设心身疾病科病区及更年期保健门诊,为青少年、更年期女性等重点人群提供“家门口”心理支持。
重点打造精神科,同时力争全科医学科通过省级基层临床特色科室评审,在“修内功”方面,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并选派骨干赴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深化中医运动康复科建设,推广慢阻肺呼吸康复技术,惠及老年群体。
每月开展全覆盖消防安全演练,持续优化应急预案;借力医联体提升急诊救治能力,巩固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确保居民就医安全。
依托中医肛肠专科联盟,在重点人群体检中免费增设肛肠指检项目,并设置“露天中医诊室”和“健康管家移动工作站”,为居民提供针灸、推拿等便捷服务,推动中医药融入基层健康管理。
计划开展胃肠镜检查及治疗等新技术项目,提升诊疗能力;深化“正兴工程”家医校联动,构建“预防-诊疗-康复”全周期服务链。
2025年,龙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科以“全周期健康服务”为目标,聚焦五大发力方向,为居民打造家门口的“医靠”。
中心与三甲医院共建专科联盟,定期邀请专家驻点指导,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龙泉医院医共体资源,实现药品、检查、转诊“无缝衔接”。通过平台培养专科护士,联合华西教授开展定制化培训,掌握中医舒缓技术。精神科专家定期心理疏导,打造“身心灵”全人照护团队。
中心在服务模式方面,延伸了照护半径。采用的魔镜系统实现居家-住院“云联动”能远程指导让安宁疗护走进家庭。医保床日付费政策能极大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让服务普惠可及。医护团队以耐心倾听和专业照护回应患者需求,让生命终点也能体面、有尊严。
未来,中心将持续深化“医康养”融合,以更专业、更温暖的照护,为居民筑牢生命末期的坚实后盾,让“家门口”的安宁疗护成为群众安心的依靠。
2025年,成都市新津区第二人民医院全力推进“心理健康中心”“失智老人托养中心”“睡眠中心”三大项目,通过专业化设施升级与人性化服务优化,让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全链条”心理健康服务。
区级心理健康中心将启动全面提能改造,重点引进诊疗设备、强化医护团队专业培训,为焦心理疾病患者提供精准化诊疗方案。同时,医院将联合学校、社区开展心理健康科普讲座、公益心理咨询等活动,帮助居民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情绪调节技巧,真正实现“未病先防”。
面对老龄化社会挑战,医院将建设全区首家失智老人托养中心,配备多学科医疗团队与专业护理人员,为失智老人制定个性化照护计划,提供24小时医疗监测与生活支持。营造家庭式居住环境,通过非药物干预手段,延缓病情发展,减轻家属照护压力,让老人“老有所护,病有所依”。
针对现代人高发的睡眠障碍问题,睡眠中心将整合多导睡眠监测仪、中医针灸调理及认知行为疗法,为患者提供“监测-诊断-治疗”一站式服务。此外,中心将定期举办健康沙龙,普及科学睡眠知识,从源头提升健康生活品质。
近年来,大同镇卫生院聚焦群众健康需求,创新实施医疗资源下沉、服务模式优化"双轮驱动"战略,通过构建“家门口”健康服务体系、打造重点人群健康管理闭环。
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2023年初,建成一心社区卫生室,配备全科诊疗室、中医理疗室等多个功能单元,实现辖区居民步行15分钟可达医疗点。
创新“移动诊室”服务模式。针对敬老院特殊群体,启动“银龄守护”行动,组建巡诊团队,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构建儿童健康服务体系。2024年,建成社区儿童保健室,在“家门口”为0-6岁儿童提供生长发育监测、营养指导、预防接种等服务。针对0-6岁困难家庭儿童,医院还联合民政部门特别推出“健康护苗”公益计划,在提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上,额外免费提供价值480元的家庭医生签约C包服务。
推进“5A级”卫生室建设。规划建设一座功能更完善的5A级社区卫生服务室。新的卫生室将整合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理疗、慢性病管理等服务,为居民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健康管理。
2025年,成都市成华区保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以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为引擎,围绕患者需求持续深化改革,通过业务拓展、医防融合、管理升级三向发力,打造“家门口”的优质医疗服务新高地。
中心聚焦中西医结合与现代医疗技术融合,将新开设两大特色业务:一是打造“中医疗法+医学美容”特色科室,引进强脉冲光治疗仪、二氧化碳激光治疗仪等设备,开展皮肤治疗服务,同时,开设中医失眠门诊,为亚健康人群提供个性化方案。二是深化肾病专科建设,依托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名医资源,开设慢性肾脏病门诊等特色门诊,通过“名医工作室”常态化坐诊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结合,形成“筛查-诊疗-管理”全链条服务。
针对“一老一小”重点人群,中心构建精准服务体系:一方面强化儿童健康管理,开展传染病防控、疫苗接种等医校共建项目;另一方面优化老年人健康管理,通过“家庭医生+公卫护士”团队提供慢性病筛查、用药指导等连续性服务。2025年将通过定制化培训与绩效考核改革,进一步打破医护协作壁垒,提升健康管理效率。
中心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全面优化运行机制:修订《绩效考核方案》,将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开展“全岗位能力提升计划”,实现职工技能与人文素养双提升。同时,构建“立体化宣传矩阵”,挖掘“名医工作室”“周末中医门诊”等服务亮点,通过新媒体平台与社区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