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位于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的四川泸州步长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鸟瞰图。
今年一季度,随着国康创科医疗器械及健康食品加工产业园一期项目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以下简称医药产业园)站到了聚光灯下。
成立于2013年的医药产业园,已累计入驻科瑞德、步长制药等重点企业132家,创成国家火炬医疗器械特色产业基地、四川省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近日,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启动“新技术·新动能·新未来”——致敬2024四川经济影响力人物大型采访活动,寻找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时代标杆,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对话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雷鑫平,寻找园区蓬勃发展的动力。
4月上旬,在医药产业园内,国康创科医疗器械及健康食品加工产业园一期项目正火力全开加快建设。
根据规划,该项目一期将建设医疗器械及食品生产厂房、研发大楼及相关配套设施,并即将引进辽宁益食健、成都晨光健康食品等项目。其主要产品包括可穿戴无创心排检测仪、超声肺水肿治疗仪等医疗器械,以及蛋白质、电解质配方、碳水化合物三类组件类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距离该项目一公里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区域中医药院内制剂研究转化中心项目建设现场,提取车间、仓库和制剂车间3栋大楼的主体结构和外立面装修已完工,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和设备安装。
该项目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中医药院内制剂研究转化中心,不仅能满足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临床对制剂的需求,还将承担医疗机构制剂研究,包括丸剂、片剂等,同时将疗效优的制剂向新药转化,开展中药保健食品的研究及大健康产品的研究,为周边医院提供制剂委托加工服务等。
以项目为王,医药产业园持续筑强医药健康产业支撑。雷鑫平介绍,包括以上两个在建项目在内,2025年,园区力争签约医药制造项目20个、新开工项目15个、竣工项目10个。
要支撑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专业服务不可或缺,其中包括设备支撑、项目申报、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
近年来,医药产业园陆续建设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省级重点实验室、新药评价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药健康产业公共服务链。这些公共服务平台可为园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从药物发现到临床试验的各个环节,所需设备配齐,以降低企业发展的成本与风险。
雷鑫平以泸州步长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研发的几款新药举例,在研发前期,园区就给予了企业各类创新补贴5700万元,让企业能够“聚精会神”研发,“放心大胆”创新。
在研发及临床试验阶段,企业通过园区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川渝医药行业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等平台以及专家智库,与西南医科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专家人才进行科研合作,完成了临床试验,加速产品研发进度,而且不出园区,就在园区新药评价研究中心享受了成药性评价、独立性评价等服务。
截至目前,医药产业园培育了10亿元品种3个、5亿元品种6个,已成功孵化了包括秦威颗粒在内的三个1.1类新药,PTH(甲状旁腺激素)等3个品种已完成三期临床,在研品种20余个。
值得一提的是,在审评审批环节,医药产业园还成立了川南首家“泸州市医药健康产业审查评价服务中心”,在企业产品报批注册前期,该服务中心就围绕产品报批注册临床评价等资料,多次与国家药审中心及省食品药品审查评价中心沟通对接,及时将有关审评要求等关键信息传递给企业,指导企业进行报批材料筹备。
核医疗是未来医疗领域最具科技含量的方向之一。泸州作为四川省核医疗发展“一链四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勇闯“蓝海”?建设西南核医疗产业园是泸州的一个答案要点。
医药产业园是西南核医疗产业园的承载地之一。“我们规划2000亩建设西南核医疗产业园泸县园区,将布局建设‘三区一心’。”雷鑫平说,园区将贯通上中下游,打通核医疗全产业链。
在产业链上游端,医药产业园将重点开展基于电磁分离技术提纯路线的高丰度稳定同位素生产项目建设,加强回旋加速器、强流电子直线加速器及其同位素生产项目招引力度,着力解决同位素供给这个决定核医疗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实现常用稳定同位素、放射性医用同位素的自主供应。
在产业链中游端,医药产业园将重点搭建核医疗产业创新平台和生产基地,依托西南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平台优势和行业专家人才资源,打造全国首个“GCP(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双中心的核医疗产业基地,推动国内外先进的核医疗研发成果在园区快速实现产业化。
在产业链下游端,园区将重点构建诊疗一体化生态,联动江阳区建设全国最大新型核素诊疗中心,共同打造核医疗健康服务高地。与赛诺联合共建核医学影像设备全链条项目,打造“核医学诊疗一体化解决方案示范中心”。
目前,西南核医疗产业园泸县园区已入选四川省核医疗重点园区,“核医药”和“生物制药”入选四川省25个产业新赛道名单。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徐庆
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