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洛佳何进:
何进介绍“鱼鹰”水质自动采样无人机。受访者供图
近日,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正式启动“新技术·新动能·新未来”——致敬2024四川经济影响力人物大型采访活动,寻找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时代标杆。4月20日,记者采访四川沃洛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沃洛佳)创始人何进,经过10年的拼搏,该公司的“鱼鹰”水质采样无人机已经占据全国9成以上市场。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海河等7大水系,到处都有“鱼鹰”的身影。在平静的湖面,在汹涌的江面,“鱼鹰”展翅,将一瓶瓶水样取回,这种水质无人机采样的方法已经获得国家专利。
何进原来在一家建材上市公司工作,后来离职单干,经营自己的塑料门窗业务,刚好赶上房地产井喷,很快就挣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十年前那次欧洲之行,改变了何进的人生轨迹。西欧很多国家面积虽小,但小型机场众多,私人飞机成为许多富豪出行的便捷方式。那时候,何进感觉到房地产行业将风光不再,变换赛道势在必行。
能不能进入小型飞机市场?刚好他的表弟就在沈阳一家民用飞机公司从事研发,两人一拍即合。2015年,何进成立沃洛佳,成为南充无人机市场的首批企业之一。“我们报了3轮共15个名字上去,没想到排在最后的‘沃洛佳’注册成功了。”“沃洛佳”是俄语中一个常见的男性名字,是“弗拉基米尔”的昵称。在俄罗斯及斯拉夫文化中,这个名字具有深厚的历史和象征意义。
最初,公司定位为无人机驾驶员培训,但当时南充无人机市场尚小,大多数人对无人机还处于认知阶段,前来参加培训的学员寥寥无几。如何让沃洛佳生存下去?这成了何进首先要攻克的难题。
2016年底,在与水利、环保等部门工作人员的交流过程中,何进发现他们对无人机进行水质采样的需求非常强烈。
水乃生命之源,水样的采集和存储必不可少。然而,传统的人工采样方式易受天气、环境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不仅危险系数高,而且定期采样的成本也越来越大。
何进带领团队到全国多个水系考察水上无人机采样市场,目睹了人工驾船采样的困难和危险。在湍急的江面,3米长的采样船像一片树叶般剧烈颠簸,操作员必须同时控制方向盘和绞盘,稍有不慎就会错过采样点;当采水器下沉时,突然袭来的横浪让船体倾斜,浑浊的江水不断灌进甲板,而实验员要在摇晃中完成无菌样本分装。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可能藏着渔网残骸或旋涡,发动机一旦被缠住,采样船就会在几分钟内被冲向下游的礁石区。
在水质采样无人机的研发室里,大大小小的仿真模型遍布房间的每一个角落,打磨机、发动机、活塞、螺丝钉等零件或半成品一应俱全。“哪怕是无人机上的一根天线,也要根据图纸仔细对照。”何进说,在研发“鱼鹰”的过程中,螺丝钉、胶水等的组装工作极其考验耐心,除此之外,从制作到安装再到调试,还需要掌握大量的力学、机械学、空气动力学等知识。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战,2017年,第一台“鱼鹰”水质自动采样无人机研制成功,长达半年的测试和改进后,完成定型,受到水利、环境监测部门的青睐。
2017年12月,首届中国工业设计展览会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行,“鱼鹰”一下被水利部门相中。如今,“鱼鹰”已经飞遍祖国7大水系,甚至远至近海,不仅可以用来采集水样,还可以完成浮游生物采样以及石油采样等专项任务,在行业内外获得了广泛认可。
无人机绳索缓缓放下,采样桶沉入水中……“鱼鹰”无人机采集水样只需几分钟,整个过程安全、精准、高效。
记者来到位于西南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充分园的沃洛佳展示区,一架半米高的无人机格外引人注目。“我们目前拥有知识产权50多项,已成功转化并推出包括这台‘鱼鹰’水质自动采样无人机在内的多个型号产品。”何进介绍,这台无人机售价30多万元,客户遍布全国30个省份。
沃洛佳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专业化和定制化服务。目前,该公司产品在全国水文监测系统的使用率超过90%,成功入选水利部先进技术推广名录。
“鱼鹰”水质自动采样无人机技术非常成熟,多种型号的产品已广泛推向市场。何进介绍,“鱼鹰”水质自动采样无人机的遥控最大通信距离达到5000米,单次取水量最大达10升,能够精准确定水下10米位置,远程取水、远离河岸,确保采样人员的安全,负载飞行50分钟以上。
何进说,无人机采样不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即使是人难以到达的区域依然可以采样,不仅节约人力物力,还能提升采样点位的代表性。此外,无人机搭载高清相机,可同时对点位周边环境进行全景拍摄和录像,这对污染原因分析大有裨益。
“我们避开了行业巨头大疆无人机的锋芒,选择了一条小而美的赛道。但经过多年发展,这条赛道已经出现‘天花板’。”何进坦言,尽管他们占领了全国9成以上的市场,但市场容量有限,一个地市州通常只需要2-3台设备,就能完成全境的水质采样。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