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17年的“公益长征路”:
王海波(右)背救灾物资上山发放途中。受访者供图
2008年5月28日,25岁的安徽小伙王海波第一次踏入汶川地震重灾区——绵竹汉旺镇。那一刻,他原本计划停留一周的“企业派遣任务”,变成了一场长达17年的公益长征。
因工作与公益事业紧紧绑定
王海波1983年出生于安徽淮南,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云南一家外资企业工作,经过多年打拼,升任常务副总经理。在和女友步入婚姻殿堂后,他成为了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王海波所在的云南小城也感受到震动。因母亲是四川人,他把四川看成是第二故乡。
震后第3天,王海波接到公司负责人电话,需要他前往四川救灾,公司提供了资金以及上百套净水设备等。王海波最初的任务是在灾区建立净水站,保障用水安全。陆陆续续,他在灾区设立了75个净水工作站,为20余万人提供安全饮水。奔走在遍布灾区的各净水站之间,进行志愿者招募、培训、巡回抽检,他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原计划的一周变成了半年,半年后他发现还结束不了,便毅然辞职,带着学医的妻子扎根四川,“这件事需要有人长期做下去”——这句承诺,让他从企业职员转型为全职公益人。
在北川、绵竹、彭州等地,他向农民们提供小额经济发展扶持,教授玉米种植新技术;组织老师教一些残疾人手工艺皮革雕刻;还协调到香港、澳门地区的医生开展义诊。2011年,他与伙伴组建的“授渔公益”初见雏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此,他将生命与公益事业紧紧绑定。
从草根到行业枢纽
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王海波与汶川地震后成长起来的一些民间公益组织联手,创建了社会组织协调平台,进行信息共享、物资分配,开展主动协调工作。2014年,“成都授渔公益发展中心”正式注册,王海波明确了自己团队的定位,在有灾难发生时开展应急救灾,日常开展减灾防灾、应急行业能力建设等工作,还引入联合国“环球计划”人道主义救援标准,培训公益志愿者,他也成为联合国认可的国际培训师。
在随后的鲁甸地震、九寨沟地震、茂县滑坡、积石山地震等灾害救援中,王海波和小伙伴们的身影都出现在现场。
2020年安徽水灾,大量村庄被淹,面对大面积的水域灾情,王海波积累的协调工作经验发挥了作用。
多次成功的救援实践,让王海波的团队受到了应急管理部的关注,此后的多次突发自然灾害中,其团队被应急管理部征调委派,负责协调救援工作。
2023年河北涿州水灾中,他们协调审核了390余支救援队提交的申请,及时获取并公告一线灾害情况,对平台收到的求救热线,通过志愿者核实后上传系统,成为政府与民间救援力量的“翻译器”。
2023年土耳其地震,他们按照应急管理部和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的要求,在土耳其阿达纳组建了中国社会力量救援协调中心。今年3月缅甸地震发生后,王海波和同事第一时间赶往震中曼德勒,再次开展跨国救援协调。
从汶川到缅甸,从孤身驰援到行业共建,王海波的故事也折射出中国民间公益的进化史。当被问及最大挑战时,他说:“不是资金或风险,而是如何让每一份善意都精准抵达需要的地方。”这或许正是新时代青年精神的注脚——在利他中实现自我,在服务中定义价值。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陈羽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