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远销35国 今年销售额有望破亿元大关
市民骑氢动力两轮车出行。
杨浩
一架满载货物的物流无人机从位于青白江区的成都国际铁路港综保区腾空而起,20分钟后精准降落在18公里外的新都中通分拣中心;街头,市民轻点手机APP解锁一辆淡绿色的氢动力两轮车,骑行15公里后依然电量充足……这些智慧出行场景已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由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举办的“新技术·新动能·新未来”——致敬2024四川经济影响力人物大型采访活动正在进行中。5月8日,记者走进位于成都市新都区的四川轻绿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轻绿科技”),与该公司联合创始人杨浩深入交流,看这家企业如何以氢能技术重塑产业格局。
“我从小就是一名动手达人和航模爱好者,喜欢研究各种科技类的小制作。2010年市面上开始出现多旋翼类的无人机后,我便开始研究并动手组装。2019年,我正式开启了在科技领域的创业。”杨浩说,正是这份对科技的痴迷,奠定了他日后创业的基础。
创业初期,杨浩团队在氢能方向上的发力点主要聚焦在氢动力无人机上,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一次成都出差之行,让他发现小型氢燃料电池系统应用在共享两轮车上或将实现“完美的商业闭环”。于是用了3个多月时间,杨浩团队研制出了首台氢动力两轮车工程样车。
“在成都街头验证技术的可行性后,我们决定以氢能微交通出行为行业切入点,全面进军氢能产业。”杨浩说。随后在2022年底,杨浩和几位朋友一起,在成都创立了轻绿科技。
如今,轻绿科技已形成“氢能+低空经济”核心产业线。“以氢能微交通出行类产品为企业发展基石,以新能源低空经济类产品为企业发展蓝图是我们的战略定位。”杨浩介绍,在氢能领域,轻绿科技已在新都区成功投放500辆氢能共享两轮车,安全运行270多天,总里程超176万公里,提供服务超83万人次,今年内还将陆续交付1万辆。
在低空经济领域,该公司专注于超长续航和高稳定高可靠性的无人机,常规多旋翼类无人机产品在续航方面可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1.5倍至2倍。4月3日,杨浩设计开发的“倦鸟”系列轻型4旋翼无人机,续航时间更是达到了3小时05分。
“氢能和无人机的结合点在于能源供应的方式。”杨浩说,相较于传统锂电池,氢燃料电池在无人机应用中具有质量能量密度高、环境适应性好和使用寿命长三大优势,其系统质量能量密度高达600Wh/kg,是锂电池的3倍,且补能速度仅需20至30分钟,使用寿命可达2000小时以上,远超无人机常用锂电池500多小时的平均水平。
杨浩团队目前正在研发一款续航可达6小时的氢动力4旋翼无人机,计划于6月首飞。“我们同时还在开发一款载重30kg的氢动力中大型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技术指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他说。
“配套的产业政策、优良的营商环境、整洁的工业园区、便利的生活条件,是我们选择落户新都区的关键因素。”回顾企业发展历程,杨浩特别感谢地方政府的支持。
在氢能共享两轮车试运营初期,面对运营场景落地难题,新都区政府多次组织跨部门协调会,为500辆氢能共享车辆顺利投放提供政策支持;同时积极协调开通了新都区首条空中物流运输航线,为企业低空经济布局提供了试验场。
“目前用户主要反馈两个问题:一是投放车辆数量不足,二是部分车辆存在氢气供应不足的情况。”面对市场挑战,杨浩透露了企业的应对计划:“从6月开始,我们将逐步增加投放量,年底前完成至少1万辆氢能共享两轮车的投放;同时协调上游供应商增加固态储氢罐的生产和供应,优化用户体验。”
作为新都区“单项冠军”企业,轻绿科技正积极融入当地低空经济产业链。“随着新都区氢能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我们将继续深耕氢能应用技术,从微交通出行切入,逐步拓展到工具车辆、工业无人机等更多领域,打造从技术研发到产品应用的全链条氢能解决方案。”杨浩对企业未来充满信心。
他介绍,轻绿科技将依托四川·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生态优势,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国际化为方向,致力于成为中国氢能微交通领域的领军企业,让更多人体验到氢能带来的绿色出行便利。
“我们的低空经济类产品已远销35个国家,遍布全球五大洲。”令人惊讶的是,这家新都企业在低空经济类的海外业务占比高达80%至90%,国内业务仅占10%至20%,形成了“海外为主、国内为辅”的独特业务格局。
为何企业国际化步伐如此迅猛?杨浩直言不讳:“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完整,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而国际市场需求旺盛,且看重产品性能优势,只要客户认可,就愿意为高品质产品买单。”
在差异化市场战略指导下,轻绿科技在国内主打整机销售和技术服务,而在国际市场则聚焦于高附加值的无人机电源系统和相关配件。“特别是我们的无人机专用电源产品,在国外市场极受欢迎,系统质量能量密度最高可达550Wh/kg,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杨浩自豪地说。
这一战略调整成效显著。据杨浩透露,公司海外业务从2023年到2024年实现了近4倍增长,预计今年还将在此基础上再增长3至4倍。目前,轻绿科技已成为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的规上企业,今年销售额有望突破1亿元大关。
此外,公司的国际化布局不仅限于产品出口,还积极开展跨国技术合作与知识产权保护,成为新都区“走出去”企业的典范。“我们通过技术创新抢占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环节,用实力证明中国‘智’造的国际竞争力。”杨浩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罗田怡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