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4 少年派-
A14少年派
  • ·眺望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眺望

◎成都市石室中学高2025届14班 李希言

  正是盛夏,家人带我驱车回到老家。绿野蝉鸣,热浪涌动,恰是插秧时。远远地,我便看到外公朝我走来。蓝色布衣,裤脚挽起,鞋袜尽去。他戴着一顶草帽,烈日下褪了色,边缘的草茎挣脱了束缚,刺出几道锋芒。
  外公缓缓走近,风正从他的皱纹里流过,堆积在他盈着笑意的嘴角。好久不见,他很是为看到孙女而开心。他把一束青绿的秧苗交到我手里,又转身下田去了。
  学着外公的样子,我踏入自幼便熟悉却又陌生的水田。水波贴着皮肤荡漾,漫溢着泥土的颜色,牵动天空倒映下的云彩。双足踏入泥土,冰凉而湿润。
  捻起秧苗,弯腰,指尖触及土地,画出一道新绿。叶是柔嫩单薄的,在烈日下微微颤动。日光下耀眼的水面染成绿色。
  热浪翻涌,泥土很快在皮肤上结成泥壳,有些生疼。腰几如折断了一般,只好立定休息,满是泥浆的手无处安放。外公早已在我前面好远。眺望,水田漫漫,外公身影如淡墨一点,在波光中缓缓晕染一片蓝色。
  阳光正在勾勒田野间最平常也最奇妙的场景。炫目的光填满了每一个角落,把树的影子逼退到树根近旁,宣告正午的来临。田地四周是山,矮矮的山,小小的村庄,一片片的田。
  长风肆起,山林鸣响。正午的世界,只有草木和人的声响。丛生的树,野草,庄稼,叶与叶的摩擦,温柔地汇成巨大的共鸣,在阳光下唱起村落的故事。我眺望着这片熟悉却陌生的土地。
  农人们在田地上。有人抛秧,有人插秧。一片淡淡的身影,整齐地绣在土地上,像田野上薄薄的一层水雾,渐渐贴近泥土的颜色。他们与土地彼此熟悉,互诉衷肠。
  我眺望,我出生时,他们的身影也是这样,再往前,依然会是这样。不知多少日夜,几多岁月,一代一代的身影,牢牢地依附在这片土地上。
  曾有长辈谈起族谱。然而谁也不知道最初在此扎根的人是谁。就在这模糊的历史中,农人守着田地,不论春秋,贴近了文明的底色。
  从诗经的“疆场翼翼”起,农人们就静静地看着流淌的绿色。杨柳垂条,杜鹃啼血,苋菜把自己的血染进土地,桑树把自己的倒影刻进水流……大自然的诗篇,字字灵动,农人们虔诚倾听,句句不落。
  眺望,眺望这片土地。远方是山川河流,也是桑梓棉麻。农人们的汗水被炊成人间烟火,带着泥土气息,奔涌在神州大地交错的脉搏中。
  我弯腰,插秧,指尖触碰泥土最深的脉络,划出一道绿色,带着我的眺望,随水波向土地的远方奔去。

评语


  本文依托“土地”组构人事物景,凝“神”聚“气”,绝不旁逸斜出。语言清新明快,在表达上很能激人眼目。细节描写鲜活真切,画面感十足,比如“风正从他的皱纹里流过,堆积在他盈着笑意的嘴角”。作者善于运用明丽的颜色点染画面,富有中国风的诗意,加之长短句、整散句的灵活转换,动词的精准遣用,使得本文的语言表达呈现出很高的质量。文章围绕“土地”展开叙写,融通流贯,人景物事水乳交融,情理思考层层推进,从身边的实体土地走向符号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土地,对“土地”的思考庄重深沉,动人心扉。

(指导教师:成都市石室中学 李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