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初2024级1班 周彦希
金瓦朱墙在骄阳下熠熠生辉。第四次踏入紫禁城,宏伟殿宇依旧令人屏息。目光掠过攒动的人潮——人们争相拍摄龙椅,走马观花掠过宫殿,身着格格服摆拍嬉笑。檐角那排静默的琉璃小兽,在流转岁月中黯淡了光泽,仿佛昔日也随之沉入时光暗影。心头悄然浮起一丝迷惘:这般厚重的过往,是否真被喧嚣淹没?还有谁,像我一样,在乎?
“导游阿姨,房檐上那些小动物是做什么的呀?”一道清亮童声如石子投入静湖。一个小男孩踮着脚,小手直指天空,清澈眼里盛满好奇。讲解声在耳机流淌,人群目光终被牵引,聚焦于那排小小守望者。奇妙地,它们的身影仿佛被无形力量托起,骤然挺立,周身宛如迸发出永恒的尊严之光。沉默中分明在诉说:别担心,我们的故事,有人愿听,总有人在乎。仿佛一道温热细流,自骑凤仙人脚下淌出,无声汇入血脉——原来根脉未断,它只是等待被纯真目光唤醒。
踱入偏殿,一只蒙尘的青花瓷瓶静立角落,釉光幽暗,低语深宫旧梦。庭中游客却笑语喧哗,围着一只橘猫拍照嬉闹。心头寂寥顿生,我仿佛也成了檐角孤独小兽,在鼎沸人声中叩问:真的,没人在乎了?
念头未落,侧院一方石碑前的情景攫住目光。一群穿校服的学生俯身围拢,屏息凝神,细看碑面风霜蚀刻的沟壑,争辩模糊字迹,时而低声讨论。斑驳石壁角落,一抹极淡的绿意撞入眼帘——一株无名小草正奋力挣出石缝,细弱根须如倔强手指,紧抠微尘,贪婪呼吸砖缝渗出的古老又新鲜的气息。这微不足道的绿,却以生命最原始的姿态,宣告着对脚下土地最固执的铭记。原来“在乎”,就在这角落倔强生长。
修复室柔光下,一件斑驳残器被小心安放。年轻修复师凝神屏息,指尖如抚琴弦,悬停、游走于断裂纹路。她轻拭额角汗珠,声音笃定:“不是复制冰冷旧物,是让它的心跳重新搏动。”刹那间,她凝视往昔的专注眼神,与石碑前那群年轻面庞上炽热的探询,在我心中雷霆交汇,迸射成一道永恒的光。原来“在乎”,是以柔韧坚韧的根须,在时光深处抓紧土地;每一次屏息的凝望、每一次小心翼翼的触碰、每一次与历史的对话,都是对文明之树最深情的浇灌与守护。
殿宇巍峨,其魂不灭,正因这无数微小而执着的“在乎”在延续。小兽沉默的守望,小草倔强的生长,修复师指尖的微光,学子俯首的探寻……皆是无声的誓言——根植人心的根脉,不会在遗忘荒漠枯萎。“在乎”,是奔涌时间长河里定住心神的锚,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根。原来,“在乎”是埋在每个中华儿女心间的种子,纵使微小,终将破土,连接过去与未来,成为文明星火相传、永不熄灭的源流。
本文以紫禁城为文化容器,通过“琉璃小兽”“青花瓷瓶”“无名小草”“文物修复”四个意象群,构建起传统与现代对话的立体场域。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如“黯淡光泽”暗喻文化记忆的消退,“倔强小草”象征精神根脉的延续,形成视觉与哲理的双重冲击。结构上采用“困惑-发现-顿悟”的递进式叙事,从对喧嚣的迷惘到对“在乎”的领悟,完成对文化传承的深层思考。尤为可贵的是,作者未停留在对历史消逝的悲叹,而是通过修复师与学子的形象,传递出年轻一代对文明的主动守护。全文以小见大,将个人观察升华为文化自觉,是一篇兼具文学美感与思想深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