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用热爱托举老人晚年时光
胡珍珍和照护的老人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胡珍珍(右二)陪老人画画。
“打开老人纸尿裤的那瞬间,我真的控制不住身体的真实反应,双手颤抖着完成了操作。”回想起去年7月刚到养老院报到时接到的第一个任务,胡珍珍记忆犹新,那也是她从学校课程过渡到实际工作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2002年出生的胡珍珍就读于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今年6月,她刚刚从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不过在一年前,她便已进入成都一家合资养老院,从事一线养老护理工作。从给老人们换尿布到助浴,从陪他们做游戏到心灵交流,虽然辛苦,但她越发感受到这份工作背后的“厚重”。
“养老护理是个双向治愈的过程,老人们对我的信任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7月24日,胡珍珍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养老护理专业不是伺候人,而是用自己的专业守护老人最后的尊严,用温柔托举他们的晚年时光。
胡珍珍是眉山人,在常人看来,家境优渥的她本该选择一条看似光鲜的人生道路,但高考成绩出来后,她却坚定地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填在了志愿表上。
“没有该不该,只有热不热爱。”她坦言,或许很多人觉得她家庭条件很好,却选了一个“伺候人”的专业,令人诧异。但她是真的喜欢和老人们待在一起,并不认为这份工作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伺候”二字。
父母的支持也是她最大的底气。“我爸妈非常尊重我的选择,也建议我选择这个专业。”和传统意义上的家长不同,胡珍珍的父母并不认为应该让女儿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看世界,而是让她走自己想走的道路,想做什么就去做,只要在历练自己的过程中有所成长就好。
成为养老护理员的决定背后,还暗藏着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这都源于我的奶奶,她晚年遭受病痛折磨,身为至亲,我却无能为力,这种感觉让我对养老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胡珍珍说,自己从小是奶奶带大的,但奶奶的晚年生活却遭受着肺气肿和支气管炎的双重折磨,家里只有备着制氧机来保障奶奶的健康。她回忆,有一次家中停电,制氧机用不了,爷爷焦急地打电话说:“快回来,家里停电了,你奶奶快不行了”。等胡珍珍赶到时,只见奶奶嘴唇乌紫,身体虚弱,在使用家用氧气瓶急救后,奶奶才缓过来。
“这个场景我忘不掉,我无法想象如果我们回来晚了会怎样。”胡珍珍说,正是这次经历,让她明白养老护理多么重要,任何一件在常人看来很普通的小事都很可能夺走老人的生命,而身为家人却不知道怎么专业操作。这份深刻的感悟让她决定,一定要从事养老行业,改善更多像奶奶这样的老人们晚年的生活质量。
和人打交道的职业,总是能洞悉人生百态,也夹杂着酸甜苦辣。
回想起去年夏天第一天上班,胡珍珍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为一名男性失能老人换纸尿裤。虽然在学校已有丰富的演习经验,但真正实操时却并不容易。
“那一瞬间真的有生理性反应,我转身就吐了,后面颤抖着双手完成了工作,那天中午都没吃下饭。”胡珍珍回忆,这就是自己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养老院的带教老师也并没有责备,而是轻声安慰她“慢慢来,最开始都是这样的,你做得非常好了。”
“我想到自己第一个任务就已经很突破自我了,未来什么任务我都能好好完成了吧。”乐观开朗的胡珍珍笑着说,在之后的工作中,她不断积累经验,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真诚打动着一个个老人。
“他们会把对自己孙子孙女的爱转移给我们,比如拿出各种好吃的水果、零食给我们。”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胡珍珍一一列举。从每天被爷爷奶奶们唠叨“珍珍啊,工作再忙也要好好吃饭”“年轻人别熬夜,注意身体”,到老人们能自己处理的事绝不麻烦她,再到后来有爷爷奶奶只让她照护,都在一点一滴治愈着胡珍珍。这份双向奔赴的爱让她不只把这份职业当作冰冷的工作,而是一种有温度的情感连结。
“虽然的确有些辛苦,但感受到爷爷奶奶对我的绝对信任和关心的目光,我很有成就感。”胡珍珍说,这样的满足感足以抵消自己偶尔的疲惫,也更让她有一种价值认同感。
“普通的养老护理员月薪在5000元左右,随着资历增长,薪资会有阶梯式增长。”胡珍珍坦言,自己目前也会从事相关的管理和运营工作,薪资会比普通护理员高一些。
据她了解,当前养老专业的人才缺口很大,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毕业后也不一定会从事对口职业。“社会的固有认知还停留在伺候人,照护好吃喝拉撒的层面。”胡珍珍期待,可以多多宣传养老专业给社会带来的价值和情感回报。
“希望能够提升养老专业的待遇,从而提高社会认可度,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胡珍珍介绍,目前养老专业待遇还比较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进入,如果未来有所突破,就能吸纳更多像自己一样的“00后”加入,让他们感受到行业的发展空间。
她还期待着,不管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可以来养老院参观,做一些研学或志愿活动。“希望大家来亲身感受一下,这个充满爱的大家庭里面的氛围是什么样的,扭转固有的社会认知。”
“尊严不会老去,它只是需要被温柔‘打捞’。”胡珍珍说,既然总得有人托举起老人们的晚年生活,为什么不能是“00后”呢?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赵奕 实习生 朱柯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