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四川-
A7四川
  • ·福利院考出首个211大学生
  • ·用AI技术打造起一个“情绪银行”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类家庭养育”模式下

福利院考出首个211大学生

刘琼和瑞瑞翻看成长照片。

瑞瑞教刘琼打台球。

  7月30日,南充市社会福利中心儿童福利院里,刘琼推开 4楼“筑福之家”的门。“瑞瑞,你看下录取通知书的报名时间,收个验证码,我给你绑信息好买票。”
  正在收拾房间的瑞瑞应了声“好嘞,刘妈”。这个在福利院生活了9年的男孩,当天上午刚拿到录取通知书,被辽宁大学化学系录取——他是福利院自建院以来,首位考入重点高校的孩子。
  刘琼是他的“结对子家长”,也是他喊了9年的“妈”。看着即将远赴东北深造的瑞瑞,她没有太多叮嘱,只反复念叨:“放寒假早点回家过年。”
  一句归家的期盼,藏着福利院的养育情,也装着“妈妈”们对孩子最绵长的牵挂。

我们屋头瑞瑞哥哥
考上了重点大学

  7月28日,南充市高坪区明德路儿童福利院4楼,手工室里特教班的孩子们在练习手工制作,旁边的多功能教室,几个读小学的孩子正在做暑假作业。有志愿者来探访,孩子们聊起福利院的新鲜事来,自豪地分享:“我们屋头瑞瑞哥哥,考上了211大学咧!”
  孩子们口中的“我们屋头”,是福利院。“瑞瑞哥哥”,是住在4楼走廊另一端“筑福之家”的19岁少年杨瑞。
  今年6月,杨瑞参加高考,考了594分,头一天刚查到被辽宁大学化学系录取。福利院的大多数孩子们还不知道化学是什么,但都为瑞瑞哥哥开心。
  福利院工作人员刘琼,是瑞瑞的“结对子家长”。从他读小学到高中,学校家长会、班级群交流、亲子运动会、办户口和身份证等所有需要“家长”的情况,都是刘琼出面。
  “瑞瑞因家庭突发变故,来到儿童福利院。”刘琼介绍,2016年9月1日,南充市高坪区鄢家乡某村委会将瑞瑞送入福利院抚养。
  “他很聪明,爱看书,我们就为他联系了福利院周边的学校。”入院后,瑞瑞在福利院顺庆院区旁的孔迩街小学读书。2019年小学毕业后,刚好遇到儿童福利院高坪院区启用,为了给他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福利院联系了南充市第十一中学。高中三年,瑞瑞因品学兼优获得学校全额学费减免,获评“南充市优秀学生干部”。

地址一样的身份证
“他们是我亲兄弟”

  在儿童养育照护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记者走进了“筑福之家”。
  瑞瑞床边的书桌上,放着两张毕业证书、一张准考证、两张身份证。证件上姓名各异,地址却一致——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文明街75号。
  “这是福利院顺庆院区的地址。”刘琼轻轻拂过桌面,对客厅里的孩子们喊,“娃儿些,把东西收好,空了去办公室扫描存档,以备不时之需。”几个个头比刘琼还高的少年点了点头,收好证件,准备去活动中心打台球、乒乓球。
  这几个少年,都是福利院今年的普教高考生。有的春季已通过高职单招被录取。瑞瑞参加了6月的高考,是最晚收到通知书的,也是考得最好的。
  被问起是否会安慰考试失利的伙伴,瑞瑞语气坚定:“不用,我们几兄弟太了解彼此了,不用安慰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接着,他补了一句:“我们是没有血缘的亲兄弟呢!”
  2016年来到福利院时的记忆已有些模糊,于瑞瑞而言,这里早已是家。
  与多数人印象中的福利院集体宿舍不同,瑞瑞和伙伴们生活在“类家庭养育”模式下,“养育+教育”深度融合。
  “住宿区是一个个套房,像普通家庭一样,有客厅、卧室,有父母房也有孩子房。”刘琼介绍,“父母房”24小时有人,“妈妈”是院里的工作人员,“爸爸”则是工作人员的丈夫们。“我们告诉孩子,爸爸外出工作可能不常在家,但妈妈一直在家照顾你。”
  这样的“类家庭”,让孩子们的生活空间和模式与普通孩子无异。

牵挂娃娃外出求学
盼放寒假早点回来

  帮瑞瑞收好身份证,刘琼在桌子抽屉里发现几十张塑封过的照片。一看,是瑞瑞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记录。
  “这是你小学在院里领奖状的,这是你运动会踢足球的,这是你们几个在老院儿花坛边的,这小模样好神气哟!”
  46岁的刘琼在福利院工作近13年,从“刘姨”到“刘妈”,她一路见证了瑞瑞和很多“瑞瑞”的成长。
  刘琼说,院里30多位照护人员都揣着“虽非亲骨肉,依然父母心”的信念。在这里,工作人员是“姐姐”、是“姨姨”、是“妈妈”,都是“家人”。
  照顾日常生活之外,更关注情感疏导、心理关怀和未来发展。目前,加上杨瑞,这里有6个孩子考上了大学。今年,还有一名女生被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录取。
  7月30日上午,瑞瑞的录取通知书送到福利院。院里的“妈妈”们开心不已,纷纷送来祝福。
  刘琼摸了摸录取通知书,又打开手机地图,搜索发现辽宁大学在离福利院2300多公里外。“那么远,东西要带够,票也要早点买。录取通知书到了,我们就看报名时间来买票。”
  话没说完,她又忍不住念叨,“放寒假早点回家过年。”
  这句念叨,和9年前瑞瑞刚来时,她哄他睡觉的语调,一模一样。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谢杰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