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宽窄巷-
A12宽窄巷
  • ·长卿山下那片红
  • ·解救松鼠
  • ·广告
  • ·“浣花溪”征稿启事
  • ·风里藏着整个夏天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长卿山下那片红

  

□周阔海


  炽热的阳光铺天盖地倾泻下来,我来到绵阳“两弹城”参观这天正是小暑。这里是九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机关旧址,是我国继青海221基地后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总部。
  节气就是如此任性和张扬,每个人在灼热的太阳下都无所遁形。一粒一粒的汗珠顺着脸颊和脊背流下,但没有人在意,目光都聚集于眼前红色的平房。本已略显深绛色的房子,在明晃晃的阳光下更加鲜亮。
  这是一栋普通的川北平房,横向排开,进深约10米。一栋两户,红砖红瓦。房前是一块铺着红砖的小坪,外侧有半边女墙,用红砖砌出一个个方格。看似简约寻常的民居,却又处处透出不同寻常的庄重与考究。
  阳光下的红砖墙泛着柔和的光,像是被时光摩挲过无数次的旧书封皮,却掩藏不了房子固有的气度与韵味。恰如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虽然粗布麻衣,但却满腹经纶、气定神闲。
  这是“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居。上世纪60年代,伴随着三线建设大潮,中国核武器研制从青海221基地搬迁到四川绵阳梓潼。邓稼先担任九院院长,就在这座红房子里,以极简陋的条件开启了极尖端的研发之路。从此,梓潼县长卿山下那片特别的红色,定格于历史岁月之中。
  邓稼先故居内部以“T”字形走廊连接。房间陈设几如原样,简单的钢丝床,普通的办公桌、煤球炉,略显特别的是有个浴缸。办公桌上可直通中南海办公室的红色电话,彰显着主人的特殊身份。邓稼先在此隐姓埋名工作多年,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是我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王淦昌旧居在防空洞入口处不远。这个曾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核物理学家,为了一句“以身许国”的承诺,改名“王京”,悄然淡出世界科技界整整17年,家里人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从事什么工作。
  在长卿山脚,还建有许多办公楼、厂房。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工人、解放军战士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在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至今还留下167栋平房或小楼房,如点点星火散落在长卿山黛色的臂弯里,在晨昏交替中明暗闪烁。它们是长卿山跳动的心脏,每一次律动都在诉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长卿山没有高耸入云的挺拔,也没有层峦叠嶂的多姿,但层林尽染,绿意盎然,与不远处绕山而过的潼江形成山环水绕之象。这座位于梓潼县西郊的小山把每一个日子都默默地收纳,在漫漫的历史沉淀中梳理出最深刻的印记。西汉时期司马相如(字长卿)携夫人卓文君途经此地时,曾在山上石洞读书研习,后唐玄宗幸蜀时因此典故而敕改山名为“长卿山”。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此与国民党军激战,浸染过鲜血的战壕遗迹历历在目。当时光流转至上世纪70年代,夕阳西下时,常有一位中年人在山上漫步,每一步都走在晚风中,也走在历史的沧桑里。久而久之,走出了一条“邓稼先小道”。
  斗转星移,长卿山越发葱茏,那些红墙红瓦也愈显厚重。曾经的九院已于1992年搬迁至绵阳科技城,但长卿山和镶嵌其间的那些红房子早已血脉相连、相融共生。那抹掩映在绿荫中的红色,我在心中赋予一个专有名词——长卿山下那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