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郊)铁路成都至眉山线取得重大突破
合龙后的岷江特大桥。
岷江特大桥墩柱施工。
8月28日上午9时10分,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在市域(郊)铁路成都至眉山线(下称“成眉S5线”)工程岷江特大桥施工现场看到,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完成浇筑,成眉S5线控制性工程——岷江特大桥实现了全桥合龙,成眉S5线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岷江特大桥位于成眉S5线岷东新区站和眉山北站之间,大桥合龙后将为预制梁等建设材料运输提供便利通道,推动成眉S5线建设进入新的加速阶段。
从“蜀道难”到“蜀道通”,再到“蜀道畅”,千百年来奔涌不息的岷江,见证着一座座超级工程飞跃两岸。而这一次,成眉S5线岷江特大桥历时32个月的建设征程也被它深深“看”在眼里。
回溯过往,四川成眉轨道交通有限公司黄铁向记者介绍了一组时间线:2023年1月,施工队伍进场,面对岷江水位持续上涨,建设者们与汛期争分夺秒,创新采用“提闸放水+土石围堰筑岛”方案进行水下结构施工;2023年5月,提前1个月完成5座水中墩施工;2023年11月,首个桥梁主墩浇筑完成;2024年5月,超重型挂篮安装完成;2025年7月,长达198米的中跨实现精准合龙;2025年8月,全桥完成合龙。
与此同时,成眉S5线全线建设快速推进。截至目前,成眉S5线全线9座车站主体结构已封顶;9台盾构机已累计掘进17600余米,占总体的90%,其中眉山段盾构区间已全部洞通。全线高架段已完成63%。这条全长59.139公里的轨道线路,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蓝图走进现实。
“岷江水流湍急,汛期流速超过3米/秒,江水冲击力极大。”黄铁介绍,“更严峻的是,大桥位于大坝上游蓄水区,施工河段水位常年维持在10米以上,相当于三层楼高,完全没有可利用的枯水期施工条件。”
在这又急又深的江水中,大桥如何“站稳脚跟”?建设者们创新提出“提闸放水+土石围堰筑岛”的方案,适时开闸降低水位,快速搭建防水围堰,硬是在激流中开辟出一片干燥的施工场地,让大桥的基础在洪涛中稳稳扎根。
而岷江特大桥这座庞然大物由26个节段在空中拼接而成,每个节段重达20余吨,最重的甚至达到270吨,相当于180辆小汽车的重量。
这些“超级积木”如何在40多米高的半空中精准拼接?建设者采用了“外穿紧衣,内强骨架”的新工艺。“外穿紧衣”指采用特制挂篮,如紧身衣般包裹混凝土直至定型;“内强骨架”则是在混凝土内部纵横布置高强度钢束,最多的一节使用了196根钢束,为大桥装上“钢筋铁骨”。
另外,岷江作为重要航道,汛期承担较大的行洪压力,如何平衡大桥稳固性和行洪需求之间的矛盾?岷江特大桥施工技术负责人苟恺说:“我们将大桥主墩‘瘦身’为2米厚的超薄壁结构,同时使用超高性能混凝土并植入高强度钢骨,在保障大桥稳固的同时也让江水畅通无阻。”
岷江特大桥全长768米,总重超2.6万吨,要将这样的庞然大物建造精度控制在毫厘之间,离不开创新技术的应用。建设团队精心钻研,成功将10余项新技术用于大桥建设,并申报9项专利技术,以新技术护航高精度。
在岷江特大桥的关键部位,建设者们预先植入智能芯片,就像为其装上了敏感的“神经系统”。这套系统通过112个应力传感器和16个位移监测点,24小时精准感知挂篮变形、预应力张拉、梁体温度变化等情况,并将数据实时回传。未来通车后,这套“神经系统”将持续监测桥梁状态,为大桥提供长效“健康守护”。
同时,大桥还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建了一座与实物一模一样的虚拟大桥,给施工装上了一双“透视未来的慧眼”。通过提前模拟施工流程、精准计算结构受力,潜在问题得以在萌芽阶段被发现和解决,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
此外,团队创新研发的“数字混凝土系统”,就像给混凝土配上了“智能味觉”,能够实时“品尝”混凝土的入模温度等关键指标。一旦“尝”到混凝土状态不佳,就会立即发出警报,让施工人员及时“调整配方”。这套精准的“味觉系统”,让大桥混凝土外观质量合格率从92%提升至99.5%,确保每一方混凝土都以最佳状态投入使用。
“蜀道之难”已成为历史,“轨道上的都市圈”正加速驶来。回首建设过程,从江底基础施工到桥面合龙,建设者们奋力投入“共建轨道都市圈争当建设急先锋”专项劳动竞赛,大干快上,奋勇争先。
黄铁介绍,下一步,成眉S5线将继续推进盾构施工、预制梁架设及后续铺轨作业。线路建成后,将有效缩短成都至眉山的时空距离,实现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片区、视高产业功能区、黑龙滩旅游风景区、眉山市主城区等重点功能区的快速通达,促进成眉两地间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的高效集聚,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及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芮雯成都轨道集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