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特别报道-
A7特别报道
  • ·跨越海峡葬他们于故乡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摆渡人”刘德文:

跨越海峡葬他们于故乡

  22年间,刘德文跨越海峡,已送了近400位老兵的骨灰回到故乡。杨涛摄

8月25日,刘德文在绵阳一墓地祭拜老兵蒋仲。 杨涛摄

刘德文(右)是台湾高雄市左营区祥和里里长,被很多老兵视为亲人。
  受访者供图

  8月25日,绵阳。60岁的台湾人刘德文站在老兵蒋仲的墓碑前,低声道:“蒋伯伯,德文来看你了。”
  2018年12月,这位在台湾孤零零生活大半辈子的老兵在弥留之际嘱咐刘德文,一定要将他的骨灰送回老家绵阳,葬在自己父母身边。
  “生前没能尽孝,死后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96岁的老人反复呢喃着。
  可当刘德文从台湾来到老人心心念念一辈子的故乡,却发现因为汶川地震,老人父母的安葬之处已无处可寻。
  时间带走了老兵的生命,也带走了关于这个家族的痕迹。最终,刘德文自费为老人购买了一处墓地,将他葬于故乡高山之上。
  “蒋伯伯,你回家了,安心吧。”此后,刘德文每年总会找机会来到这里,站在墓前,跟老人随便说点什么。
  一片静谧中,小雨细细落下,丛林簌簌,似是回应。

“一生不求人的蒋伯伯,最后的心愿是魂归故乡”


  要多来看看他,这是刘德文和蒋仲之间的约定。作为台湾高雄市左营区祥和里里长,刘德文太清楚和每位老兵之间、每一个约定的分量。
  “想家,想亲人,是这些伯伯们一生放不下的事。”刘德文所在的祥和里,草木扶疏之间掩映着眷村特有的黑瓦泥壁红砖墙。这样的眷村在台湾岛内各有分布,那是1949年大批军人入岛后,大陆老兵聚居的地方。在两岸隔绝对峙的数十年里,许多老兵都没有结婚、没有儿女,他们和大陆亲人失去联系,在岁月流逝中默默老去。
  在祥和里,这样的老兵最多时有4000多人,其中长期单身的有3000多位。蒋仲就是其中之一,他参加过抗日战争,终身未婚,话也不多。
  “蒋伯伯最怕给别人添麻烦。”孤独的老兵们将刘德文看作亲儿子,总会找机会给他打电话,邀请他上门坐坐。和这种毫不掩饰的依赖不同,蒋仲从不会轻易开口求助。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总会慢慢走到刘德文的办公室外,就坐着看着他。
  蒋仲时常跟刘德文说起自己的家乡——位于绵阳的一个乡村,青山环抱,春有花冬有雪,还有大熊猫。
  这样的讲述刘德文并不陌生。在眷村,老兵们说着五湖四海的乡音,讲述着共同的乡愁。在台湾屏东县高树乡长大的他,从老兵们的口中听到过山东漫山遍野的苹果树,也听到过东北大雪时暖呼呼的炕,还有在云南薄雾中一层层绵延到远方的梯田和悠扬的山歌。
  乡愁就这样永恒笼罩在眷村的每个角落。每年清明节,老兵们会对着家乡的方向跪拜。在他们孤零零的年夜饭上,也总会多摆上几副碗筷,那是想象中亲人的陪伴。时光漫长,他们一遍遍说起家乡,然后像孩子一样哭泣。
  1989年,蒋仲曾回过一次家,得知父母已离世后,他在父母的墓前守了一整夜,拍下两张合照。这是他此生唯一拥有的“全家福”,被安放在枕头下摩挲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弥留之际,他还颤抖着手指着照片,拜托刘德文,送他回故乡,送他回到父母的身边。
  “这是一生不求人的伯伯,对我最重的嘱托。”此前,刘德文从未到过绵阳,他摸索着在网上搜索信息。抵达绵阳后,他发现无法找到老人父母的安葬之处。于是,自己四处实地走访对比,并拿出3万元为老人买墓地,竖墓碑,让他安息于故乡。

“他们不怕死亡,怕的是死后没有回家”


  除了祭拜蒋伯伯,刘德文的这趟四川之行还送回了两位老兵的骨灰,一位来自广安,一位来自雅安。这是在老兵家属和他取得联系后,他通过不算详细的信息去寻找到骨灰,再经过繁杂的手续后,才能完成的归途。
  事实上,在过去22年里,刘德文跨越海峡,已送了近400位老兵的骨灰回到故乡。
  为此,刘德文去过很多眷村、疗养院,也爬上过寺庙的高阁,走进过墓地荒冢。他在没有路的密林中摔断过两根肋骨,也遇到过骨灰所在机构不认家属委托书,要他拿出“死者愿意他带走骨灰”的证明。
  这样寻找的过程,让每一位老兵的形象在刘德文心里具像化。
  刘德文总会想起眷村里那些依赖着他、喜欢着他的老人。“他们都一样,走过战火年代,一生都在思念和遗憾,他们不怕死亡,怕的是死后没有回家。”在刘德文这里,生命的重量被具象化为12公斤,体重60公斤的他,每次最多能将3位老兵的骨灰坛妥帖地放在胸前的背包里。
  这是刘德文对老人们的尊重,背在身前,让长者先行,也让老兵们看清楚回家的路。只要条件允许,他还会为老人们的骨灰坛买下一个座位或床位。落地后,当有人拿出塑料袋时,个性温和的他会拒绝,“这不是货物,你不能随便拿个袋子就装回去了,这是长者,要给予尊重。”
  见证着一次次跨越海峡两岸的团圆,刘德文喜欢别人称他为“灵魂摆渡人”,他想要去弥补一些遗憾,摆渡些许圆满。
  如同在抵达一位陕西临汾的老兵家里后,刘德文将老兵的骨灰坛置于正中,用一个绣球连起两张照片。一张是老兵,一张是等了他一辈子的妻子。
  “遗憾终究是遗憾,但我们总应该多做点什么。”刘德文说。

“每送一位老兵回家,我在大陆就多了一群亲人”


  曾经,有好友劝过刘德文,不要去当别人的孝子,会影响自己父母的寿命。刘德文告诉父母后,他的父亲爽朗一笑,“这是做好事,没什么顾忌的,如果没钱了,爸妈可以支援。”
  刘德文算过,22年来,为了支持他送老兵骨灰回家,父亲先后给了他近80万元(人民币),并一次次告诉他,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要坚持下去。
  “其实做这件事,是我们家三代人一起在完成。”刘德文说。
  “每送一位老兵回家,我在大陆就多了一群亲人。”刘德文总会说起自己在大陆的亲人,那是一种双向的善意被接受和理解。
  台湾发生地震后,刘德文的手机里总会收到来自大陆多地的问候,不同的口音,问着同样的内容,让他报平安。他每抵达一个省份,常常会有好几家人来接,他也婉拒过游兵马俑、游故宫等安排。
  “因为不想让他们破费,他们还要跟单位请假,太麻烦了。”但另一方面,刘德文也在抓紧时间,他不想再出现找到老兵骨灰,但大陆亲人已去世的遗憾。
  今年,刘德文已经送了35位老兵骨灰魂归故里,后续还有20位左右。还有如今祥和里最后的11位老兵,年纪最小的也已96岁高龄,其中有的老人即使失智,也会在看见他时,准确叫出他的名字。刘德文心里清楚,“我就是最后陪着他们的人了,然后帮他们找到家。”
  此前,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曾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为帮助众多大陆去台老兵完成落叶归根的愿望,2003年以来,刘德文先生不辞辛劳、奔走两岸。他做这些事,生动诠释了两岸同胞不分省籍、不分地域,都是一家人。正是这样的亲情义举,抚慰了老兵的离乱之痛,让他们如愿魂归故里。
  刘德文的寻找速度正在加快。从四川回到台湾的第二天,他就开始了新的寻找。这次是一位103岁的老人委托他寻找丈夫的骨灰。老人一生独自带着女儿长大,她从未放弃过和记忆中那个青年团圆的希望。
  所幸,这次的寻找很顺利。8月26日下午,刘德文确认已找到老兵骨灰,电话那头,老人一直对他说着感谢,也说着这一生的离散。
  刘德文听着这些岁岁年年,脑子里会想起自己经历的很多次归途。他觉得或许自己就是个理想主义者,但他相信,所有寻觅和圆满,最终都会独木成林,自然而然。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杜江茜周晓凤杨涛实习生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