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雯雯
二江寺古七孔桥。图据《双流县志(1985—2005)》
2022年2月22日,成都市成华区民政局二仙桥公园婚姻登记处,前来办理婚姻登记手续的一对新人留下幸福时刻。 杨涛摄
去二仙桥该走哪条道?走成华大道。即便没到过成都的人,也对多年前电视节目《谭谈交通》中因谭警官和“二仙桥大爷”一段经典对话产生的梗耳熟能详。文创园区将“去二仙桥走成华大道”喷在墙上,使其成为网红打卡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成都二仙桥确实找不到作为石桥的二仙桥。这座曾经赫赫有名的石桥原本位于成华大道二段尽头,却因城市发展湮没在历史中。
在成都,送仙桥、金仙桥、天仙桥、升仙桥……带“仙”的地名,多少都跟神仙的故事有关,二仙桥也不例外。
传说中,二仙桥的名字源自八仙过海。《成都街巷志》就曾提及:“(二仙)桥边有供奉道教神仙吕洞宾与韩湘子的小庙,有两个神仙曾经在此桥相会的传说。”
相比于吕洞宾和韩湘子的“快闪”,主管婚姻的“和合二仙”帮助客家妹子寻夫的故事则更加圆满。
他们不但撮合了一对新人,还奉上了礼物。人们就把“和合二仙”出现的地方叫作二仙桥。如今,开在二仙桥公园里的婚姻登记处,仍旧是附近新人打卡的胜地。
二仙桥上的“二仙”,还有第三种说法。据1984年《成都市地名录·圣灯公社》记载:“二仙桥,相传清道光年间,有二仙在桥上对弈,故名。别名遇仙桥。”
众多传说的背后,却难掩一个尴尬的真相:想要对二仙桥溯源几乎不可能。二仙桥最后一次修整是在1918年,扩建后洋气到可以通行小汽车。此后,随着小河断流,石拱桥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湮没于历史中,留下的,只有“二仙桥”这个地名。
清道光五年(1825年),在今天的天府新区华阳城区南江安河和锦江(府河)交汇处以下300米位置,同样建起了一座拱桥。无独有偶,这座如今被称作二江寺桥的古桥,当时也被叫作二仙桥。
二江寺桥的“二仙”则要低调得多,相传在大桥建成仪式上,两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冲向桥顶,最终神秘消失,被人们认为是神仙下凡,遂将此桥命名为“二仙桥”。因大桥毗邻二江寺,当地人又习惯称之为二江寺大桥。
除了二仙,二江寺桥还有二绝。其一是桥的中孔拱券上原刻有“天理良心”四字;其二是中孔拱券桥腹正中央石缝间悬挂着一把斩龙剑,剑尖垂直指向河床。
如果说“天理良心”四字具有“以昭炯戒”和“明心亮节”的涵义,代表了巴蜀文化中的廉洁正气,那么斩龙剑则是为了防止“走蛟”引发的洪水而设,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古人为防止桥被蛟冲塌,修桥之时都会在桥洞上方高悬利剑,警告蛟龙经过此桥时需绕行,如强行经过,则该剑会自动脱落将蛟龙斩首。
“用魔法打败蛟龙”是古人的习俗,真正力保桥体不倒的,是古人科学的态度。
二江寺古桥在设计时便颇具巧思,拱券采用了纵联砌置法,不仅增强了桥体的强度,还使得两侧孔的跨度依次递减,从而形成了折线形的桥面。这种设计不仅美观大方,更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水势。为了进一步增强桥梁的稳固性,桥墩上还巧妙地设置了八对巨大的分水尖,用物理方式减弱水势对桥墩的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过水的一、四、七桥孔采用红条石砌成,而二、三、五、六这四个过水桥孔则用青砖砌成。这种巧妙的材料运用,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为这座古桥增添了别样的风采。当时成都修建这座桥所用石料全部由人工开凿并运至此地,其工程量之大,不亚于如今修建一座钢筋混凝土的新桥。
200年时光,让二江寺桥熬走了同时落成的通济桥,成为成都市域内古桥的“扛把子”——既是规模最大的,也是保存原物时间最久的石拱桥,2002年成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它以清代石拱桥的风姿,为研究古代桥梁工程提供了实物依据。
而且正因它的存在,去二仙桥,真的可以不走成华大道了。
据“天府新视界”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