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的夏天,没有南方热浪袭人的烦躁,斜风包裹的股股松树清香,唤醒了我记忆里苦涩的沉重。暑假,跟着爸爸妈妈,我从蜀都飞往冰城,参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
历史,凝固在冰冷的钢铁大门与灰墙,将喧嚣与阳光悄然隔断。那扇厚重的铁门,“嘎吱嘎吱——”地响,诉说着痛切的过往。
“731,一个恶魔的代号,死亡工厂的罪证!”解说员阿姨的声音又轻又急,像极了燃烧的火苗,点亮了光线幽暗的陈列馆。顺着解说员阿姨的目光,我看到展柜里那张泛黄的照片。画面里,几间木屋破旧不堪,旁边站着几个日军军官,穿着白大褂,他们的笑容比坟墓还阴冷。我仿佛听到照片背后,无数冤魂嘶声的哭喊。
一把解剖刀,静静地躺在玻璃柜中……刀刃锈迹斑斑,诉说着惨绝人寰的故事。它是一条长着牙齿的毒蛇,从历史的深渊里探出头来,警示我们不能沉默,不能漠视。
走出陈列馆,窗外的阳光白晃晃地刺来,淤积胸中的那口浊气旋即被刺破。是啊,我们怎能忘记列强们强塞给我们的这深重苦难?
在出口大厅里的电子签名屏上,我一笔一划郑重写下:“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我辈当自强”。
本文以童稚视角切入,借“松风”起兴,以“凝视”为线,将陈列馆冰冷展品与滚烫历史记忆并置。小作者用多重感官描写,把陈列馆的冰冷与血腥转译为切肤之痛,形成强烈的情绪张力。最值得肯定的是,将宏大历史落到“我”的少年视角,既见童真惊惧,又有家国觉醒,避免了空洞说教。结尾把“铭记—震撼—自强”三线合一,使习作在沉痛中昂扬。若能在段落之间增加时间或情感的过渡句,节奏会更流畅;结尾加“松风拂面”呼应,习作会更生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