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20亿元投资、现象级IP频出
第二届金熊猫奖“遇见光影·牵手成都”成都影视产业项目签约仪式。图据天府郫都微信公众号
成都影视城。图据成都影视城微信公众号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影视制作人走进成都影视城。图据成都影视城微信公众号
9月的成都,光影璀璨,一场全球影视盛会让这座城市星光熠熠。9月12日至13日,第二届金熊猫奖在成都举行。这项永久落户四川的国际传播大奖,吸引了来自126个国家和地区的5343部作品参与角逐。举办地成都正以蓬勃的创造力,为中国影视产业注入强劲动力。
光影之外,一座城市的影视产业生态正在加速成型。从可可豆动画的国漫崛起,到成都影视城的高速发展,这座以美食和熊猫闻名的城市,正在用光影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在这片孕育了《哪吒》系列电影、游戏《王者荣耀》等现象级IP的土地上,古蜀文明的深厚底蕴与现代科技的创新活力碰撞出新的火花,为文化影视产业注入了多元活力。
9月11日,在第二届金熊猫奖“熊猫带你看世界”影视项目发布活动上,100余家企业齐聚一堂,64个影视产业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超120亿元——这组数字背后,是成都影视产业爆发式增长的生动写照。
最引人注目的是六大国际影视节展代表的集体亮相。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主席侯赛因·法赫米、德国科隆电影节总监玛蒂娜·瑞克特、瑞士Fantoche国际动画节艺术顾问乔治·史威兹贝尔等国际影坛重量级人物,与金熊猫奖执委会完成了战略合作备忘录的签署。
新西兰中国电影节执行主席齐慧芳在接受采访时难掩兴奋:“成都与新西兰都拥有无与伦比的自然风光,这为两地合拍提供了绝佳的天然片场。我非常期待能以此次签约为契机,推动成都与新西兰在影视创作、技术交流和人才互访方面展开更多具体合作。”
同时,24个重大项目勾勒出成都影视产业的宏伟蓝图:“全域短剧基地建设运营项目”将以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繁星大片场”为核心,在全市打造3个以上不同类型的短剧基地,联动20余个地标景点;“高科技数字摄影棚建设项目”将建设虚拟棚与动捕棚,为影视制作插上科技的翅膀;韩红个人工作室落地、万光文化传媒全国总部等头部机构的入驻,更是为成都影视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23部重要作品的签约同样精彩纷呈。真人AI科幻武侠剧《峨眉》将传统武侠与前沿科技融合;以成都街头说唱为线索的电影《街头》展现城市文化魅力;在成都法院实景拍摄的《诉罪》聚焦现实题材;献礼恢复高考50周年的《我们的1977》传递时代记忆……作品题材多样,类型丰富,显示出成都包容开放的环境和良好的产业生态对影视创作的强大吸引力。
值得关注的是,17个战略投资与出海合作项目为产业发展注入了金融“活水”。“光影汇聚·资润天府”中国(成都)电影投融资服务平台通过“资金池+项目池”双向赋能,盘活从制片到放映的全产业链。成都影视产业发展基金已储备10部作品,预计投资额超5亿元。《全民主公2》游戏IP影视化等项目,则展现了成都在文化出海方面的雄心。
当诞生于成都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以159亿元全球票房登顶动画电影榜首时,世界记住了这个来自成都的“小英雄”。这部现象级作品,不仅刷新了全球动画电影纪录,更成为“成都造”影视作品走向世界的最佳代言。
近年来,成都本土影视创作迎来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在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四川造”电影《长夜将尽》《脱缰者也》大放异彩,分别斩获评委会大奖、最佳女演员和最佳导演奖;《罗目的黄昏》强势入围釜山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电视剧领域同样硕果累累——《蜀锦人家》《驻站》《边水往事》等“川产”剧集持续热播,形成了口碑与收视双丰收的现象级传播。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成都为影视产业准备的孵化沃土。成都高新区聚集数字文创企业6000余家,形成了“一杯咖啡距离”的影视动画上下游联动链条。全市汇聚1300多家影视企业,从业人员超10万人,影视专业在读学生20万人。同时,成都还拥有亚洲最大的单体摄影棚,电影、动漫、音乐等文创产业规模超2500亿元。
今年出台的《成都市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更是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心针。17条“真金白银”的举措覆盖全产业链:对精品项目最高扶持超2100万元,对优秀作品最高奖励1000万元。这种力度在全国城市中堪称领先,彰显了成都打造“影视文创高地”的决心。
“成都对影视创作的扶持力度很大,从立项开始,到匹配场景、资金支持以及项目落地,各方面响应都非常迅速。”网络微短剧《错过》导演申由甲的感受,代表了众多创作者的心声。在他看来,成都的包容乐观激活了创作灵感,“在成都街头巷尾走一圈,总能为内容创作提供不同的场景和想象空间。”
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的创作环境,让成都的文化自信足以走向世界。2024年以来,金熊猫奖走进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推广活动,真正成为“世界的金熊猫”。在联合国总部,金熊猫奖亮相“太阳之光——古蜀文明与世界”展览;在意大利罗马举办的“金熊猫奖·意大利之约”交流会上,金熊猫奖邀请各方进行文明对话;在第35届香港书展上,金熊猫奖成为文化交流的全新话题和纽带……
意大利拉齐奥大区议员达涅莱·马拉说,金熊猫奖提供了一个全球性展示平台,成为凝聚各国人民共同价值观的契机。金熊猫奖的独特之处正在于此:它不仅是一个艺术奖项,更是一座连接东西方的友谊之桥、一条跨越文明的互鉴之路。
9月13日,成都影视城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30位来自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巴拿马、肯尼亚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媒体记者和影视制作人,在“相约金熊猫·光影向未来”活动中走进这座西部影视重镇,亲身感受中国影视产业的澎湃活力。
作为四川省影视产业“一核多极”的核心所在地,近年来,成都影视城发展迅速。这里不仅建成了亚洲最大单体摄影棚“视界一号”,还落地了中国(成都)超高清创新应用产业基地、国家虚拟现实视听技术创新与应用实验室两大国家级平台。从人才孵化到内容创作,从拍摄制作到宣传发行,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在这里形成了闭环。
“整个电影产业能够如此紧密地集中在一起,实在令人震撼!”罗马尼亚绿色汽车自媒体执行合伙人奇普里安·切尔丘边参观边感叹。让他印象最深的,不仅是产业的高度集聚,更是发展与保护的完美平衡。“成都影视城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依然保持着对自然环境的敬畏,这种平衡相当了不起。”
冈比亚星光电视台主编保罗·史蒂文·普列拉则像个勤奋的学生,用手机镜头不停地记录着每一个细节。“我要把在中国看到的一切都带回国,这些经验至少会改变我做节目的方式。”作为一名资深功夫片迷,他对李连杰的作品如数家珍,能亲眼见证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现状,让他倍感兴奋。
参观中最意外的收获,是发现了众多“中国电影铁粉”。当看到《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海报时,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图像设计师朱利安·马赛厄斯难掩激动:“我看过很多遍!特别是哪吒一行人齐心协力冲破天元鼎的那一刻,传递出的团结力量让我深受感动。”切尔丘则对《流浪地球》的科幻构想赞不绝口:“很多概念看起来不可思议,但这正是科幻的魅力所在。听说还有第二部,我非常期待!”
正如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所感受到的,成都不仅在打造一个产业集群,更在探索一条兼顾发展质量与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当产业集聚遇上绿色发展,“成都模式”正在为全球影视产业提供一个值得借鉴的中国方案。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罗田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