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2 要闻-
A2要闻
  • ·四川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
  • ·2025成都企业100强发布 入围门槛创历史新高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举行

四川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

制图高翔

  10月28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陶剑锋从3个方面,介绍了四川“十四五”时期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主要成就。

天府粮仓
预计今年粮食产量将突破730亿斤

  “首先是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全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陶剑锋说。四川统筹推进粮食生产和储备保障体系建设,全省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去年达到726.8亿斤,创下历史新高,较2020年增加21.4亿斤,预计今年将突破730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粮食储备规模可满足全省4.5个月市场供应量。
  陶剑锋说,四川围绕“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协同发力,系统提升粮食产出效能。以“建良田”为首要任务,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年规划,推进整灌区、整市、整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累计新改建高标准农田1770余万亩。以“用良种”为核心引擎,在全国率先搭建当家品种育繁推广平台,强化育种联合攻关,“宜香优2115”等13个品种被列入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以“配良机”为先导条件,深入实施“天府良机”行动,构建完善农机服务网络,2024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0%,比2020年提升21个百分点。以“推良法”为关键抓手,创新启动“天府粮仓·百县千片”行动,持续开展“万名农技人员进万村”行动,去年全省粮食亩均单产达378.2公斤,创历史最高。
  在构建高效安全的粮食储备保障体系方面,建立以口粮为主的省、市、县三级政府储备体系,21个市(州)成品粮油储备全覆盖,183个县(市、区)原粮储备全落实,全省粮油储备规模达到601万吨,全面完成国家下达储备计划。累计投入省级财政资金27.45亿元,支持建设低温储备库、高标准粮仓仓容923万吨,全省政策性粮库实现低温储粮全覆盖,粮食储存综合损耗率控制在0.48%以内。颁布实施首部保障粮食安全的地方性法规《四川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推进地方政府粮食储备企业政策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改革,组建省储备粮管理集团。

新型能源
今年水电装机将历史性突破1亿千瓦

  “其次是科学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全力打造世界级优质清洁能源基地。”陶剑锋说。四川坚持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推动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以“三江”流域为重点推进水电开发,建成投产白鹤滩、乌东德、苏洼龙、两河口等10座大型水电站,今年水电装机将历史性突破1亿千瓦。
  重点推进凉山风电基地和“三州一市”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建成投产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电站柯拉光伏,今年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达到3200万千瓦,是“十四五”初期的5倍。
  积极建设支撑性、调节性火电,建成投产资阳、广元等气电项目。加快打造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建成投运国内最高含硫量整装气田渡口河—七里北气田,天然气年产量从432亿立方米提升至562亿立方米、稳居全国第1。
  坚持以外联内畅为导向,构建互联互通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建成“八直十一交”省际输电通道,分别与华东、华中、重庆、西藏、西北等电网互联互通,省间互济能力不断增强。建成西南地区第一条特高压交流“甘孜—天府南—成都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全面提速成都立体双环网、川南双环网和川东北环网建设,川西北和攀西地区向负荷中心送电的“高速路”进一步畅通,省内小“西电东送”能力提升至3700万千瓦以上,实现了“三州的风光”点亮“成都的灯光”。
  目前,全省500千伏的骨架网络线路超2.1万公里、在国网经营区居第1位,500千伏变电站增加至69座、居第2位。持续完善省内天然气输配管网,目前全省长输管网总里程超1万公里,年输气能力达650亿立方米以上,积极融入全国“一张网”,年外输能力超500亿立方米。

找矿突破
钛矿查明资源量占全国76.2%

  “第三是深入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陶剑锋说。四川统筹各类资金投入加大找矿突破力度,依托钒钛等战略性矿产资源,推动全国唯一的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试验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加快建设,已成为全球钒钛新材料产业的重要发展极核。
  聚焦找矿突破,有力践行保供任务。省级财政积极支持实施地质勘查项目,引导社会资本累计投入超过20亿元,新发现大型石墨矿3处,大、中型磷矿6处,锂、稀土、金、油气等矿种储量大幅增加。当前,全省钛矿查明资源量占全国的76.2%,居世界第一;钒矿查明资源量占全国的28.2%,居全国第一;新增锂辉石资源量280万吨;新增磷矿资源量17.5亿吨。
  聚焦开发利用,有力推动产业发展。启动攀西试验区新一轮建设方案,实施资源增储上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延链补链强链、集聚集群发展、高端应用示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六大工程。
  “十四五”以来,攀西试验区产出全国约80%的钛精矿、60%的钒制品、20%的硬岩型稀土,成为全球最大的钒制品基地、全国最大的钛原料基地和重要的稀土生产基地。
  发挥四川大学等科教资源优势和攀钢集团等企业研发优势,首创高炉渣提钛技术、氧化钒清洁生产工艺世界领先,推动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率分别由44%、29%提升至50%和35%。瞄准航空航天、深海工程等重点领域需求,构建“钒钛+钢铁”产业生态,高端钛及钛合金实现批量供货,高速铁路用钢轨国内市场占有率约40%,持续保持全国首位。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戴竺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