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农家宴品“长岭味道”,坝坝会上话当年
暖阳下的坝坝会,老人们分享年轻时的故事。
老姐妹牵手话家常。
10月27日,巴中市恩阳区长岭村,迎来久雨后的晴天,暖阳把“阡陌炊烟”农家乐的青瓦晒得发烫。
90岁的白婆婆攥着91岁老姐姐陈菊芬的手,从村头走来,木拐杖在路上敲出轻响——这天,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们,要赴一场专属“80后”的重阳聚会。
“长岭味道长·欢乐度重阳”主题敬老活动热闹开场:年轻巧媳妇儿们用长岭香米、川明参等当地特产精心烹制的重阳团圆饭端上桌。院坝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讲故事、唱红歌、与远方儿孙视频连线。氤氲烟火气里,荡漾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温情。
“白姐姐,你春节才包的假牙,咋又松了?”“芬姐姐,你重孙大学毕业找的啥工作?”
上午11时,长岭村“80后”姐妹团,拄着拐杖缓步走来。她们满是皱纹的手相互紧握,边走边聊。
91岁的陈菊芬是“姐妹团”里的老大姐,话题总是从她家聊起。90岁的白婆婆笑得眼睛眯成缝,嘴里只剩几颗牙,却是活跃的“话题带头人”。她挨个指着身边人介绍:88岁的蒋婆婆、86岁的黎婆婆、84岁的谢婆婆、83岁的文婆婆……一声“姐姐”“妹妹”,喊了半个多世纪。
“我们都是当年嫁到村里的媳妇,年轻时候一起背着娃娃下地,一晃就70多年了。”陈婆婆握着老姐妹的手,阳光在她们银白的发丝上洒下碎金。
不远处,刚在村文化活动室下完象棋的大爷们,也踱了过来。
四川省委网信办驻长岭村第一书记廖高平、驻碧石村第一书记李虹君,高歌一曲《走进新时代》,拉开了这场重阳聚会的序幕。
老人们拉家常的功夫,农家乐厨房里已是热气蒸腾。38岁的白秀琼正颠着铁锅炒肉,菜籽油的香气裹着肉香飘出老远。
“让老辈子们尝尝我们的手艺,也是表份孝心!”白秀琼曾在城里包子店打工,今年村里集体经济办起农家乐,她和几位年轻媳妇成了“常驻帮工”。今年,长岭村农家乐新晋当地“乡土美味打卡地”。重阳节来临之际,大家精心准备,要让老人们尝尝村里的“土宝贝”。
厨房里,七口炉灶火力全开:三口炉子炖着土鸡、排骨、肥肠,两口大锅蒸着粉蒸肉、煮着白菜圆子,两口小锅则煮着西蓝花和家常豆腐,蒸气顺着锅盖缝往上冒。
大家手里活不停,嘴里也没闲着——“你家娃最近学习咋样”“菜园里的萝卜该拔了”,乡音混着柴火的噼啪声响,交织成这场重阳团圆饭的“背景音”。
“都是老人,菜要清淡、要耙和!”一身蓝衣的徐大姐一边说,一边往炖土鸡的锅里加了把村里特产的川明参。
这桌重阳宴的食材,全是村里的“土宝贝”:冬瓜、白菜是菜园现摘的,猪、土鸡是村里养的,米是精选的长岭香米,油是今年新榨的菜籽油。
临近正午,12道热菜陆续上桌:川明参山药炖土鸡、冬瓜炖排骨、红薯粉蒸肉、面皮回锅肉……老人们或戴着假牙,或仅剩几颗牙,却都吃得津津有味。
午饭后,大家围坐在大圆桌前,晒太阳、聊家常。94岁的马永龙,作为现场年龄最长的大哥,坐在“C位”。
“老辈子们,请给我们年轻人分享下生活和工作的经验智慧嘛,让我们传承下去。”村党支部书记青奉阳递过话筒,78岁的黎必才就讲起故事来。
“1965年我从巴中去东北当兵,好几次枪林弹雨里,都以为活不成了。”黎必才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字字有力,“哪想到能活到现在,吃这么好的饭、过这么舒心的日子!”
85岁的徐映碧讲起当年生产故事。“那时候没有机器,全靠手挖肩扛,硬是把水库修起来了!”打石头、修水库、修电站、炼钢……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把长岭村的岁月故事,糅进暖阳里。
这时,廖高平的手机响了,是几位老人在外的儿孙打来的视频电话。“奶奶,您吃好喝好!”“爷爷,重阳安康!”屏幕里的笑脸与院坝里的笑声交织成最暖的“大团圆”。
“老人是村子发展建设的功臣,是村庄历史的见证者和创造者。许多老人虽年事已高,但心系村里发展,在移风易俗、调解纠纷、教育后代、建言献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村党支部书记青奉阳介绍,长岭村的建村历史可以追溯至唐宋时期。2024年7月,四川省委网信办开展定点帮扶,为这里把脉定向、对接资源,为长岭村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重阳佳节来临之际,由四川省委网信办、封面新闻和长岭村“两委”共同举办的“长岭味道长·欢乐度重阳”活动,既传承了尊老爱老风尚,也让老人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新模样:村集体经济越来越红火,大家的日子越过越滋味。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谢杰曾业罗轩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