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钱还解压,年轻人DIY服装火了:
汪女士自制的传统服饰。
受访者供图
Crystal自己制作的服装。 受访者供图
一件商场里标价上千元的连衣裙,自制成本仅需200元出头——这样的“价格差”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布料市场,购买原材料自己做衣服。
10月27日,记者在社交平台搜索发现,“自己做衣服”“这届年轻人都去市场淘布做衣服了”等话题频繁登上热搜榜,相关教程视频点赞量轻松过万。从简单改衣到独立制成整套服装,年轻人正用一针一线,重新定义穿着方式。
多位受访者称,自己DIY服装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有人是为了省钱,“材料成本仅为成品售价的四分之一”;有人因身材比例特殊,难买到合体的成衣;还有一些人将缝纫视为解压方式或兴趣爱好。
从线上到线下,这股潮流正在快速蔓延。北京、上海等多家缝纫工作室推出“零基础课程”,上海一家缝纫工作室的店主刘女士介绍,最近到店DIY做衣服的顾客大多是年轻人,尤其是女性比例明显上升:“她们享受亲手制作的乐趣,既能表达个性,也能为家人制作独特礼物。”
在布料市场里淘面料,在缝纫机前埋头缝线,这样的场景正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
33岁的Crystal已经自己做衣服四年。“最初只是改孩子的旧衣,后来发现特别有成就感,还能省钱。”她向记者详细分析了自制服装的成本优势:“店里卖1000多元的衣服,我自己做200多元就搞定了,每一块布、每一个蝴蝶结,我都亲自挑选、裁剪和缝制,原材料成本几乎只需花费成衣的四分之一,却获得了比成衣更贴心的穿着体验。”
而28岁的汪女士从小就喜欢做手工,对传统服饰情有独钟。“现在衣服又贵又不好看,不如自己做。”她从最简单的平裁汉服开始学起,如今已经能独立制作汉服、旗袍等服饰。“做出来的衣服独一无二,很有成就感。”她观察到,身边开始自己做衣服的同龄人越来越多。
年轻人亲手做衣服的热潮,也让传统裁缝行业看到了新的机遇。一位从业多年的裁缝说,如今愿意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越来越少,但年轻人重新拿起针线,不只是兴趣的“回潮”,更是价值的回归。“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学一门手艺更踏实。”他分析说,“手艺难被机器取代——人的手感、审美和耐心,是AI替代不来的。”
刘女士透露,最近到店DIY衣服的顾客大多是年轻人,女性比例明显上升,男性顾客虽不足5%,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学习目标更明确。
据刘女士回忆:“来的男生大多学服装出身,来这里是为了练技术或尝试创业。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生,当时来学缝纫是为了去澳大利亚创业,挺有想法的。女生则更享受亲手做衣服的过程,既能表达个性,也能给家人做些特别的礼物。”
就读服装专业的学生小王说,自己动手缝衣服是因为这样更合身。“我的身材比例特殊,市面上的成衣总难以贴合,自己量体裁衣,才能真正符合自身体型。”
网友“爱写程序的小袁”则将缝纫当作一种放松方式。他向记者解释:“平时工作压力大,做衣服就像写程序,每一步都需要耐心和逻辑。从量体、裁剪到缝纫,每一个细节都像调试代码,错一步就要重来。”这个过程能使他暂时解压,每件成品不仅带来成就感,也让生活多了一份掌控感。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罗田怡杨金祝实习生龚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