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5 要闻-
A5要闻
  • ·“川中横店”射洪藏着两千“路人甲”
  • ·知冷暖
  • ·同呼吸
  • ·体彩中国体育彩票11月3日开奖结果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白天锄地,晚上飙戏

“川中横店”射洪藏着两千“路人甲”

网剧《白夜暗影》在射洪城区一处天桥拍摄,图中穿白色T恤衫者均为群演。刘辉供图

射洪剧组之家。图据射洪市委宣传部

  

开栏语
  你的城市,有哪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一面?即日起,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推出《万万没想到》专栏,拒绝走马观花,勇敢知识“爆破”。让你在《万万没想到》中,打开让你“哇塞”的城市!
  遂宁射洪市文宗苑,秋叶已黄。扎着小辫的刘辉,一边打电话,一边走来。客套几句,他递出的“模卡”上,罗列着其履历:“性别男,身高170cm,体重65kg,参演过20余部短剧,曾在龙标电影《不得不走》中客串主角父亲,拥有专属台词。”
  “模卡”之外的刘辉,生活远比这几行字精彩。
  汽车销售、外卖骑手、活动策划……如今,在射洪市,刘辉有了一个更被人熟知的身份:群演头。
  2024年以来,刘辉和当地的2000多名村民“群演”,在网络短剧世界里,过上了“白天锄地,晚上飙戏”的双面人生。这群小人物的书写,让射洪这座有文豪、有酒、有锂电的小城,正悄然跻身“川中横店”之列。

等了6小时,演了不到60秒


  “想找什么样的群演?”刘辉问。
  “有没有演过反差感很明显的?”
  “我想想……”几秒钟后,刘辉拨通电话:“下午别打麻将啦,这边有个采访。”挂断后,他转过头:“反差感特别大的不好找,很多人演的是路人甲。”
  第一个赶到现场的,是50岁的文洁。她在射洪城区经营一家美容店,从小爱追刘德华和黎明。
  去年,经朋友介绍,文洁开始接触短剧。
  “还记得第一部戏不?”
  文洁支吾半天,答不上来。翻出剧本,她才一字一句念出:《从属性面板开始的超神学霸》,“你晓得噻,短剧名字都很长,确实记不住。”
  那一次,也是第一次。文洁演的是路人甲,没有台词。
  走进片场,站在灯光下,等了6小时,导演终于来到群演们面前讲戏。
  走位,镜头扫过,不到60秒,导演喊“咔”,文洁的“戏”也就演完了。
  当天,剧组给文洁发了片酬80元,钱不多,但她还是有点小兴奋:“我第一次知道群演不能看镜头。”

“我得有台词,哪怕有一句!”


  第一次过后,文洁开始把心思花在钻研“演戏”上。
  走在路上,她会预想台词。在片场吃盒饭,她会观察特邀演员是如何接的戏。回到家,她还会反复观看自己出演的片段,想一想哪里还需提高。
  文洁是幸运的。接到第四部戏,她进了一个大剧组,演包租婆。按照剧本,她要接受警察的盘问,也就有了台词。
  “有几句?”
  “一句也记不起了。”文洁略显尴尬。不过,在片场,文洁见到了明星、摇臂摄影机和轨道……
  “很神奇!”文洁说,如今的她,摸清了短剧生产流程,自己也琢磨着和闺蜜一起拍小视频,“把片场学到的,用到vlog里。”从短剧的群演,变成自己生活的主演。

“农田有田坎,群演有门槛”


  演的戏多了,认知也就提高了。文洁说,群演是有层级的,一般分四级:路人甲、有角色的群演、有台词的群演和特邀群演。通常,特邀群演多数随剧组而来,只有少部分临时缺人时,机会才会落到本土群演身上。
  “当群演,也有年龄门槛。”文洁说,她身边的群演多在50岁到60岁之间,文化水平不高、接触世面不多、普通话也不太标准——能选的角色就不多,“中年女性没有男性好找,老的不如少的抢手。”
  “我演过6部剧……”搭上话茬的是肖朝坤,当了大半辈子农民的他,从去年开始参演短剧。
  个子不高,相貌朴实,肖朝坤扮演的角色总是路人甲。他不气馁:“毕竟没接受过训练,怎么能和专业演员比?”
  绕过花台,李阿姨也凑了过来。李阿姨也演路人甲,进过几个剧组,片酬领了几百元。
  见采访镜头对准了她,李阿姨却一边喊着“我说不来”,一边撒开腿“跑”出了镜头。
  “你看,最大的困难还是怕镜头。”刘辉说,本土群演没训练过,对着镜头就怯场、忘词,“田有田坎,演戏也有门槛。台词多的群演,剧组一般都不会用当地人。”
  即使有天分,也难逃限制。51岁的邹秀梅,去年在女儿的带领下进组当群演,曾在《白夜暗影》中扮演一位死者的家属。
  大家都记得,那是一场“哭坟”戏,导演喊“咔”后,站起来给邹秀梅竖了大拇指。
  凭着这份天赋,邹秀梅很快就拿到了台词。不过,自6月底拍完第二部戏,她至今还没等来第三个角色。
  邹秀梅倒也看得开:“这只是一份兼职,总比把时间耗在麻将桌上强。”
让你哇塞的城市·遂宁射洪
产锂产酒产文豪还产短剧播放量超10亿次
  2021年,射洪已在短剧赛道“试水”。一部成本8000元的短剧《雄才陈子昂》,吸引6000万人次观看。2024年6月,微短剧《金榜题名》上线即“霸榜”,再次让射洪走入大众视野。此后,射洪持续加码,剑指“短剧之都”。
  不追大制作、不拼大投入,用场景库、群演培训、产业园区织就“服务网”,射洪让镜头里的涪江山水、古镇街巷,变成了拉动餐饮住宿超3亿元的消费热力,更解锁了“文化IP变现”的新可能。
  射洪市出台《射洪市“引客入遂”促进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设立每年6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剧组落地、企业入驻、作品宣发等关键环节;整合市内景区景点、古镇乡村、特色街区等资源,首创射洪地域标识场景库,系统梳理场景1300余个,生成专业实景图11000余张,可基本满足都市、年代、军旅、古装等题材剧目的拍摄需求;创新盘活国有闲置资产,打造可容纳1200人的“剧组之家”,降低剧组驻地成本50%以上。
  截至目前,射洪已接待剧组170余个,上线微短剧60余部,总播放量突破10亿次。《我成了商业大佬》《苏小姐》等10余个剧组正在当地紧张拍摄中。“射洪群演”累计参与6800人次,发放劳务报酬超300万元。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罗石芊 刘彦君 刘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