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王思祺
随着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普及,Wi-Fi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学们无论是学习还是休闲娱乐,都会通过Wi-Fi连接网络。然而,有学校却曝出学生因连接不明Wi-Fi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案例……校园周边的“免费Wi-Fi”可能并非福利,而是不怀好意者精心设计的陷阱。
你连的免费Wi-Fi,本质是一个公共网络接入点。正常情况下,它能帮我们节省流量、便捷上网,但不怀好意者也盯上了这个“漏洞”。
骗子会搭建和商场、咖啡店、地铁站等公共区域官方Wi-Fi名称相似的网络,比 如 把“XX 商 场 -Wi-Fi”改 成“XX 商 场_Wi-Fi”,只改了一个符号来混淆视听。你以为连的是正规网络,实则接入了骗子搭建的“钓鱼Wi-Fi”。
一旦连接上“钓鱼Wi-Fi”,你的手机操作就可能被全程监控。骗子能通过技术手段,获取你输入的账号密码、支付验证码、聊天记录等敏感信息,就像有人在你身后偷看你使用手机一样。
部分免费Wi-Fi会捆绑恶意软件,连接后会自动在你手机后台安装程序。这些病毒会悄悄收集你的手机数据,甚至控制手机的支付功能,让你的钱包在不知不觉中“失血”。
2024年11月10日,某地一居民报警称其在逛商场时,连接上了商场内一个没有设置密码的Wi-Fi,并通过手机银行支付的方式进行付款,之后连续收到了多条手机短信提醒,发现信用卡被盗刷了4笔,共计损失5300元。
其实国家早已为我们的信息安全筑起了法律防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四章第四十四条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骗子通过恶意Wi-Fi窃取支付信息、聊天记录等行为,已经违反法律规定。
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提供公共Wi-Fi的服务方,必须采取技术措施保障网络安全。如果因平台安全防护不到位,导致用户信息泄露、财产损失,需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那么,怎么让免费Wi-Fi不再成为“风险源”呢?
首先,我们在公共场所使用Wi-Fi时,最好主动向商家询问Wi-Fi的具体名称,避免连接到不法分子搭建的山寨Wi-Fi,导致个人安全隐私信息被窃取。
其次,在使用公共Wi-Fi时,不要登录网银账号、网购账号,避免泄露个人信息。同时,要注意上网习惯,定期修改账号密码,以复杂密码代替简单密码,经常清理缓存,进行病毒查杀和安全扫描。
第三,最好关闭手机自动搜索连接Wi-Fi功能,避免无意连接上“钓鱼Wi-Fi”。在连接的Wi-Fi出现弹窗页面时,应及时关闭,同时避免点开未知链接。
最后,在连接公共Wi-Fi时,若需网上购物、支付等,建议切换成手机流量网络。购物平台和网上银行客户端等多开启人脸识别、短信验证、超时退出等多重保护手段,能防止被不法分子截获密码,确保交易安全,尽量用客户端登录代替网页登录。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马晓玉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