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3 要闻-
A3要闻
  • ·守护千年文脉 四川让乡愁有“乡”可寻
  • ·全国数字消费生态发展大会在成都温江举行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守护千年文脉 四川让乡愁有“乡”可寻

中国传统村落——攀枝花市仁和区迤沙拉村。

眉山市太和老镇历史文化街区。

中国传统村落——阿坝州马尔康市西索村。

  

编者按


  城市更新、住房保障、历史文化保护、基础设施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城市的发展,涉及诸多“侧面”,而这些内容,无不和百姓的生活紧密相关。
  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系统表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明确了做好城市工作的重要原则、重点任务,指出要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在四川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之际,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推出系列报道:“我们的城市‘更’新了”。让我们一起跟随四川城市发展的脉络,书写变化之下的故事——这一期,让我们走进千年文脉的保护。

  11月5日,记者从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了解到,近十年来,四川积极开展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构建起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高质量发展的文化遗产保护全新格局,使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而在时代浪潮奔涌向前的当下,传统记忆的守护显得尤为珍贵,让乡愁有“乡”可寻。

守文脉根基 焕遗产新机
四川共认定国家级
历史文化名城8座

  遗产保护,是四川近十年来的重点工作之一。全省累计认定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8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8座、历史文化街区112片、历史建筑3273处。持续丰富保护类型及保护对象名录,将保护范畴拓展至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古树名木等。新增三线建设历史遗存、震后恢复重建典范工程等保护类型。增补保护对象583个,构建起较为系统、完整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这些数据,成功让我们的遗产保护实现了从‘点上突破’到‘全域提质’。”
  在政策标准方面,四川实现了从“基础构建”到“体系夯实”。在全国率先制定《四川省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消防设计指南(试行)》。发布《四川省历史建筑测绘建档标准》《四川省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技术标准》等。颁布《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申报管理办法》《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四川省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联合保护工作方案》等。
  在传承路径方面,四川也蹚出了一条从“特色探索”到“模式创新”的路径。记者了解到,过去十年间,许多城市正在积极“拥抱”变化——成都“两江环抱、三城相重”的古城格局与川西园林交织。自贡井架林立,江湖市井与巴蜀民居独具“川南味”。阆中古城川北山地民居与红色革命旧址刻画出川东北地区独有的质朴刚健风貌。会理古城“四街、三关、二十三巷”的棋盘式格局至今保存完好。松潘古城藏羌碉楼群与宗教寺庙、茶马古道描绘出川西北石砌建筑与汉藏文化交融的庄严神秘。

让乡愁有“乡”可寻
传统建筑工匠名录
四川已纳入1391人

  过去十年间,四川陆续出台了《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印发了《关于加强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导成都市、甘孜州、宜宾市等地完成地方保护立法。同时,编制了《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体系规划》,建立四川传统村落后备村落库,构建“一核一环三带五区”保护利用空间和“十六片五十四群1165院落”保护利用框架。正是这样坚持系统观念的做法,让四川得以用“高标准”强化千年文脉保护的顶层设计。
  为了坚持保护为先原则,“多元化”夯实活化基础。四川制定传统建筑工匠认定办法,将1391名传统建筑工匠纳入省级名录。实施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动态监测调查,制定“问题清单”“经验清单”。统筹安排省级城乡建设发展专项资金1.05亿元,推进保护范围内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修缮、产业融合发展。设立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县(市、区)10个,阿坝州黑水县等1州5县成功入选国家级示范州、县(市、区),累计争取补助资金4.25亿元。
  而在坚持传承为本方面,四川选择“多维度”借势宣传推广。如推出“发现建筑之美”系列短视频,展示传统建筑文化内涵。又如开展100个“最美古村落”评选,在《乡村·印象》系列栏目滚动播放。同时联合四川电视台拍摄《古村里的音符》,形成具有较高影响力和认知度的四川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品牌。甘孜州乡城县“四去四保”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泸州市合江县尧坝镇“活着的古镇”保护经验在全国推广。

活态传承 修旧如旧
眉山市太和老镇
引万人打卡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活态传承”方面,四川不乏优秀案例,眉山市太和老镇历史文化街区正是其一。太和老镇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了立体风貌,在修复“五街四巷”格局骨架基础上,清末川西民居、计划经济时期公共建筑、改革开放时期个体商铺等多元并存,完成核心区277栋、约4.3万平方米建筑分类更新。
  街区采用“低扰修缮,修补留痕,显处用材,适用内改”的技术措施,量身定策修缮历史建筑。分“局部维修”“揭顶修缮”“落架修缮”三级施策,创新应用“冷摊瓦屋面瓦件稳固构造改型”“砖结构内嵌预应力刚拉杆加固”等技术手段,修缮49处历史建筑。
  此外,太和老镇历史文化街区还利用多元主体推动活态传承,保护更新后同步开街运营,吸引居民创业、商户返流85家,节假日日均吸引逾万名客流,人气、商气、烟火气不断汇聚。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澜 图据四川建设发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