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特别报道-
A8特别报道
  • ·去现场,做原创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去现场,做原创

9月3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粟裕在“九三阅兵”现场采访报道。

9月中旬,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刘彦君在巴山大峡谷采访。

9月23日,九绵高速试跑采访结束后,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曹菲(右)与业主单位工作人员在白马隧道内合影留念。

  2025年11月8日是第二十六个中国记者节。我们的故事,在这一刻有了更重的分量。
  新闻很“新”,这种“新”在当下几乎快到以分秒计。新闻又很“老”,这种“老”系于其一以贯之的价值内涵与职业信仰。
  置于这个瞬息万变、资讯爆炸的时代,重温新闻行业的初心,越发成为一种必须的修行。如果说,“永远在路上”是新闻人的永恒信条。那么时至今日,我们似乎确有必要,为这条路限定一个方向、一条轨迹,“去现场,做原创”,这就是答案。
  “现场”就是新闻人的主场,在又一个记者节即将到来之际,“守护主场”“回到原乡”的誓言,比任何时候都要嘹亮。

A

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新闻特种兵”的阅兵40小时


  当8万羽和平鸽振翅高飞、气球缓缓升空,《歌唱祖国》的歌声响彻天安门广场上空时,全场已热血沸腾。作为亲历“九三阅兵”的记者,看着“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等国之重器驶过,看着“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条幅在空中舒展,内心的激动与自豪溢于言表。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除了期待,等待我的是40小时连轴工作。“一夜不眠”,考验的可不光是体力。这是一场高规格、高强度、高要求的新闻“大考”,同时需要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中拼时效、拼视角、拼专业。我计划推出《封面V现场》《直击九三阅兵》等视频、图集、长文,力图以不同类型的报道,将震撼场景与精神内核准确传递给大众。
  “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这句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常用的话,此刻成了我的真实写照。作为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唯一的前方记者,我必须身兼出镜、摄像、影、文字数职。当空中护旗梯队组成“80”字样掠过天际,我一手举着相机抓拍战机编队的精准走位,一手持手机录制现场视频,大脑同时飞速运转构思口播脚本,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承载历史意义的瞬间。
  新闻的魅力往往藏在“意外”的相遇中。在新闻中心,我“意外”见到了中国台湾中天新闻主播、被网友称之为“中天小姐姐”的何橞瑢,外界对她的阅兵报道之行十分关注。我马上冲上去,她爽快地回应了探访阅兵村的感受,大赞受阅官兵的完美步伐和刻苦训练,同时说下次会多来大陆逛。这条视频一发布,便获得广大网友关注。
  最触动人心的瞬间,也许无关宏大叙事。当迪拜中阿卫视记者方浩明在我身旁落泪,哽咽着说出“希望中东也能有这样的和平”时,让我更加明白阅兵的意义,不仅在于铭记历史,更昭示国防能力强大对于守护和平有多么重要。
  作为记者,何其有幸能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与传递者。这场40小时的“新闻战役”,不仅考验了我的专业能力,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未来,我将继续带着这份家国情怀,把中国的和平信念与复兴力量,讲给更多人听。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B

寻找AI无法替代的最后一公里


  第二十六个中国记者节前夕,整理这一年的足迹,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心头:在AI能快速生成信息、整合资料的今天,记者“在现场”的价值是什么?
  答案,或许就藏在我一次次走过的那些“最后一公里”。
  在海拔近5000米的达古冰川,这“最后一公里”是缺氧环境下,双脚踩在碎石小径上的刺痛与沉重。我们记录下了科研人员为冰川“盖被子”的尝试。庄立超博士触摸冰层时眼中的专注、当地藏族同胞恩灯多讲述冰川消退时语气里的惋惜,这些细腻的情感与现场的温度,是任何AI都无法模拟的。这最后一公里,是生命体与环境的真实交互,是只有亲历者才能捕捉的“呼吸”与“心跳”。
  在巴山大峡谷的绝壁栈道上,这“最后一公里”是汗水浸透衣背的坚持。我们沿着峡谷、绝壁艰难前行,每迈出一步都能听见自己粗重的喘息。
  AI可以轻易计算出这条“栈道”的海拔落差与里程数,但它永远无法懂得,当我们在悬崖边驻足,俯瞰脚下万丈深渊时,那种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建设者智慧的叹服;更无法体会,我们在崎岖山路上连续徒步4小时后,终于见到因丁达尔效应洒在溪涧上的光束时,那份发自内心的喜悦与释然。
  在乐山与自贡的美食江湖中,这“最后一公里”是舌尖上的灼热与市井间的烟火气。AI可以罗列菜谱、分析辣度,但它无法代替我被自贡鲜锅兔辣得吸气时,与店主相视一笑的默契;也无法体会在乐山“一天七顿”、大把花钱的快乐与“罪恶感”。
  那种从味蕾直抵心灵的地域文化体验,那种在街头巷尾与摊主、食客闲聊中获得的超越食物本身的人生故事,是数据永远无法生成的。这最后一公里,是带着体温的人际交流,是五感全开的真实在场。
  ……这些瞬间,需要我们真正站在那片土地上,感受风土与人情,与历史的守护者们面对面交流,才能把散落的传说、文献与实证,串联成有温度、有筋骨的故事。
  这最后一公里,是记者用脚步完成的地理求证,也是用心灵进行的历史对话。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AI或许能成为我们强大的信息助手,但记者“在现场”的核心价值,恰恰是AI无法替代的“最后一公里”。
  因为,我们记录时代,不仅用笔和镜头,更用我们的感官与心灵,去探寻真相、传递温度、连接古今。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君

C

用车轮丈量成都至九寨沟之美


  9月29日,九绵高速全线通车,成都至九寨沟县的自驾车程缩短到4小时。与之前许多次交通项目通车一样,这一次,我依然在现场见证。
  9月22日至23日,作为交通口记者,我有幸试跑九绵高速全线。通车前的试跑采访,是为了积累素材、布局稿件、策划产品,更是为了对工程有更深刻的认识,想办法让自己的策划在众多媒体的报道中脱颖而出。因此,每次通车采访,我都会有种“上战场”的感觉,心怀忐忑,也充满期待。
  好在,试跑后我都会变得踏实,因为去的点位够多,聆听的故事够丰富。
  在路上,我看到这条文旅大道的美。试跑时,车子一路在川西北高山峡谷穿行,远处路面时常被云雾遮掩,宛如车行云端。抬头看,路牌上接连出现报恩寺、九皇山、王朗自然保护区、甲勿海等景区。跑完全程,我终于知道九绵高速为何被誉为“最美山间高速”,又为何成为一条文旅大道。
  在隧道里,我得知这条山间高速建设的难。白马隧道位于全线最高点,海拔约2300米,它也是影响九绵高速全线通车的最后一个“拦路虎”,历时9年才打通。在隧道口,设计负责人向我们讲述了这座隧道如何穿越9个断裂构造带,绕避自然保护区,克服突泥涌水、软岩大变形等工程难题。
  在收费站,我感受到当地居民对高速通车的期待。9月22日下午5点过,我们来到当天采访的最后一个点位——甲勿海收费站。抵达时,百余名身着民族服饰的当地居民跳起绉舞,唱起南坪曲子,尽情抒发内心的喜悦。交谈中,他们讲述着自己与九绵高速的故事。于他们而言,九绵高速通车意味着求学之路更顺畅、村子里的游客更多、经济来源更丰富、今后的生活会越来越有盼头。
  不难看出,只要你在现场睁大眼睛、打开耳朵、用心感受,总会收获满满。
  作为一个北方人,我是在一次次现场采访中了解四川的。
  在久马高速建设现场,我看到了10月初川西高原的雪;在宜攀高速金沙江特大桥上,我吹到了川滇交界高山峡谷的风;在川青铁路德胜隧道里,当我用手轻松捏碎一块围岩时,才深刻体会到在四川修路有多难。
  跑交通口6年,我用一次次现场采访,见证了四川交通发展的精彩瞬间;未来,我将继续在现场,记录四川交通变迁。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