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 -E3 专题报道-
E3专题报道
  • ·金堂推出“五微工作法”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金堂推出“五微工作法”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微改造”,实施环境美化提升。

“微组织”,金堂县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培训学员大合影。

“微认领”,清江镇社区教育学院志愿者手绘石头。

  

■本期走访:成都市金堂县

  “社区事共商量一起干”“不乱搭 爱花草 美到家”……从五凤溪糖坊街上的“社区发展治理公约”到竹篙镇居民准则扇上的40句“行为准则”,小桥流水、杨柳依依、花团锦簇的秀美宜居金堂,用各式“微公约”解锁“治理密码”,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立微组织、搭建微平台、履行微公约、实施微改造、开展微认领,成都市金堂县近年来创新“五微工作法”农民集中安置区治理模式,引导居民自主参与、自主决策、自主行动,让生活小区环境更美,住家居民心情更美,实现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家门口挂上“承诺”牌
微公约引导居民共塑精神家园

  “住户蔡新周承诺: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做好垃圾分类”;“住户蔡维成承诺:房前屋后收拾干净,不乱停放车辆”……走进金龙镇谢杨坝村蔡家大院,每户门前都挂着一块“承诺”牌,房前屋后的娇艳花朵、小广场上“微基金”购置的休息椅、白墙上的大幅壁画则是这一条条承诺的回应。曾经普普通通的小山村,2020年荣获了成都市十大人居环境优美村称号。
  其实,谢杨坝村这样的范例近年来在金堂不断涌现。2017年9月,成都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设立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金堂县主动围绕城市发展规律和城乡居民多元化需求,聚焦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积极下深水破解各项治理难题,持续深化“五微工作法”,通过建立微组织、搭建微平台、履行微公约、实施微改造、开展微认领,引导居民自主参与、自主决策、自主行动等,以德治为先,弘扬家风文化、孝善文化等本土特质文化,推广说事评理、院落互助联盟、人居环境互评互点等治理模式,塑造共同精神家园,不断提升源头治理能力。

围绕公共议题征求意见
微平台派上建言献策大用场

  “小区公共空间治理怎么干?”“美好社区怎么建设?”如何发动群众为这些公共议题建言献策?微平台派上了大用场。通过在小区建立微信群、QQ群,推选出一批有服务能力、有管理热情、有时间参与的退休干部、乡贤、无职党员、群众代表等作为平台管理员,定期围绕小区公共议题推送征求意见,发动群众广泛参与、讨论议定小区改造项目序列。
  “您对于将要改造或新增的服务功能室比较感兴趣的是?”……在福兴镇三合碑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建设征求群众意见表上列出了6道题目,包括选择题、问答题。通过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上门填报这些社区发展治理居民需求征集“一户一表”,挖掘共同兴趣爱好、拉近邻里距离,逐步把“微平台”建设成为集问题反馈、意见征集、方案设计和交流讨论的服务交流平台。
  微组织重组“大家庭”。在金堂,县级部门机关党组织与全县200个村(社区)党组织精准结对,在农民集中安置区定期开展党建、文化、扶贫、就业等资源下沉活动,带动形成“组织共建谋发展、干部下村惠民生、党员帮扶促和谐”多部门齐抓共管、结对共建新格局,实现推动城乡各资源要素互联互通、融合发展。此外,金堂还着力精心培育本地社会组织。挖掘辖区内有意向性、有能力的一批舞蹈队、龙舟队、象棋队等自组织成立社区社会组织,目前,全县共建立社区社会组织468个。

小区公共绿化有主了
微认领划分“责任田”奖惩有度

  “微改造”提升“大成就”。近年来,金堂遵循“标准化、亲民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由镇村干部、社区规划师、群众等主体共同议定实施方案,对社区空间布局、功能设置、氛围营造、室内装饰、管理方式、活动载体等12个方面进行亲民建设,实现“社区和美有变化、居民亲近有感受”新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美美的金堂”社区发展治理活动品牌,持续围绕最美阳台、最美小区、最美聚落、最美记忆等示范评选活动,引导更多居民参与社区共建。同时,金堂县创新建立“主题社日”活动制度,通过开展如孝善文化节、社区治理坝坝论坛、社区旗袍秀、欢乐社区行等多样化主题活动,为社区多元主体搭建提升、交流平台,激活社区人才强大动能。
  “微认领”促进“大整治”。从发动党员干部认领到发动居民认领,小区公共绿化有主儿了。由小区自治组织将公共空间划分成“责任田”,公共绿化、公共设施包括护栏、楼道楼面、小区路面等分区入田,由小区居民担任“监护人”负责日常管理维护,同时建立奖惩制度,保障监护有效果。
  “让社区有变化、居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是社区发展治理的根本要求。金堂县“五微工作法”则是以群众为主体参与小区公共事务的有效实践,在社区构建起“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社会协同”的共建共治格局。

  华西社区传媒记者 冯浕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