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区兴义镇大力实施“品质提升+美丽乡村”行动
党员干部和群众志愿者集结开展环境整治。
打造川西水乡微景观。
“行人和车辆不再混乱了,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也消失了”“公交站台旁添置了休憩设施,以后可以轻松候车了”“来打卡消费的游客多了起来,营业额增长了不少”……近来,成都市新津区兴义镇大力实施“品质提升+美丽乡村”行动,通过对万兴路实施微改造,对街区开展微治理,引导居民和商户开展微自治,场镇品质全面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街区形态业态更新升级,周边居民和商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据悉,兴义镇万兴路北至斑竹林景区,南接场镇入口,是新津城区至天府农博园的首选路线,可谓农博园的“门户”。多年来,人行道和机动车道没有严格区分,路权混乱,安全隐患较大;此外,由于此前设计和设施不够集约,导致行人过街不便捷,停车亦无法满足需求;街区风貌老旧,环境脏乱差,周边商户和居民都迫切希望进行改善。
2021年11月,兴义镇党委以居民诉求为出发点,以“三步走”开始着手对街区实施微改造。第一步:听民声。兴义镇兴场社区党员干部走街串巷,分别与居民骨干、商家代表进行沟通,充分听取意见,摸清诉求。第二步:集民智。了解群众诉求以后,项目组邀请社区文化达人、街区商户等多方进行商议,最终确定了“展兴义水乡形象,串农博文旅脉络,载市民共享生活”的打造思路。第三步:聚民力。在政府和社区的带领下,社区和商家志愿者纷纷加入环境整治行动,栽花种草、清理沟渠、打扫卫生……据悉,万兴路实施微改造一个多月以来,整个街区已经旧貌换新颜。
近日,记者来到兴义镇场镇入口处看到,一个以青砖为主体,结合镂空农耕雕刻,搭配川西民居坡面屋顶,再辅以翠竹等元素融合而成的“农博兴义”文化节点呈现出原汁原味的川西田园风格。在场镇中段的“水乡兴义”节点由巨型木轮水车、休憩亭、景观小桥和亲水平台等共同组成,与“水乡兴义”四字石刻相互呼应,即使在枯水期也能感受到川西水乡的韵味。“待冬去春来,羊马河的水位上涨,溪水推动水车缓缓转动,这里必将会成为游客们的打卡点之一。”兴义镇政府工作人员熊义告诉记者。
街面上,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以“黄绿蓝”三种颜色的线条划分,并设置了潮汐式的停车位,公交车站台旁新增了长凳、木椅等设施。整条街道上,“城市会客厅”的标识贯穿始终。“我们通过在街道两旁增设太阳伞、桌椅等外摆设施,把这里打造成为‘城市会客厅’,供游客们休闲、打卡。”熊义说,一到夜晚,灯光点亮,这里便成为我们兴义镇通向农博园的景观大道。
“万兴路改造完成以后,很多来斑竹林的游客特地到镇上打卡消费,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了。”谈起这里的变化,餐饮店老板贺永岗十分欣喜。场镇环境变美了,街区品质提升了,来此打卡消费的游客也多了,本次微改造给域内商户们带来了满满的获得感。
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确保街区治理“不返潮”,让游客有更好的消费体验,兴义镇党委引导社区、商户代表、辖区居民共同组建了“社区营商共治委员会”,街区的大小事务由委员会共管共治,通过制定营商环境建设公约、建立三方督促机制、制定门前“三包”政策等方式,维护街区环境,规范经营行为,实现街区秩序和商业氛围的有效平衡,推动街区治理与业态提升同频共振。
回应群众关切,聚焦民生实事。兴义镇从细微处着手,通过实施街区微改造,实现了小切口撬动大效益,让街区治理转化为域内商户的发展红利,为街区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初步形成了街区共建共管共治的良好格局。
华西社区传媒记者杨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