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区封控小区成立临时党支部,筑起防疫一线“红色堡垒”
人员排查组集体行动。
小区门口设置货物存放点。
小区环境消杀。
3月10日,成都市中风险地区全部清零,城市运行和生产生活全面恢复正常,烟火成都如期归来。此前的3月6日,成都市温江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自当日零时起将公平街道佳兆业·丽晶公馆小区的风险等级由中风险调整为低风险,相关封控区、管控区全部解除圈层管理。
时间拨回到2月21日,当日0时起,佳兆业·丽晶公馆小区调整为中风险地区。随后,公平街道疫情防控指挥部快速反应,建立13个工作小组,180余名工作人员“逆行”进入封控小区。在丽晶公馆小区里,第一时间成立了以机关、社区、派出所、卫生院、物业等7名骨干人员组成的疫情防控一线临时党支部,统筹协调核酸检测、生活保障等工作。临时党支部成立后,充分发挥党员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了同在管控区却难见面的“抗疫夫妻”“战疫父女”……
自临时党支部建立以来,核酸检测、排查管控、隔离转运、物资保障等相关工作有序进行。临时党支部书记周裳蓉,在封控、管控区内连续坚守了10多个昼夜。她日常除了组织党员志愿者协助核酸筛查外,还承担统筹指导封控、管控区人员排查、垃圾清运、环境消杀等各项工作的开展。
综合协调员张强,作为临时党支部支委会的成员,时常与周裳蓉搭档,共同工作,他见证了周裳蓉的细心、果断。他这样评价她:“周书记每天都在防疫第一线,传达上级要求、制定工作计划、参与抗疫工作,非常细心全面地统筹安排各项防控工作,累了就跟大家一样,躺下休息一会后,又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丽晶公馆小区是温江区此次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有1000多户居民,每户居民需求不同,紧急人员转运、购买急需药品、补充人员信息等,现场情况随时变化,因此也造成临时党支部人员吃饭的“纠结”。“大家会担心,会不会防护服刚脱下,就又有紧急情况。”张强说,正是这种“纠结”,让很多党员、志愿者选择再“等一等”,等第一时间满足居民需求后,才脱下防护服,匆忙用餐。在此基础上,临时党支部建立了轮流值班、轮流用餐制度。“我们还建立了应急保障机制,工作人员们的电话24小时都保持畅通,针对居民一些突发情况,随时提供服务。”
作为临时党支部的一员,人员排查组组长李劲松是最早进入封控、管控区的党员之一。在临时党支部的领导下,他白天带着小组成员走访摸排人员情况,协助做好核酸检测等工作,晚上协助做好相关人员的转运。每一次大规模核酸检测,临时党支部党员干部总是第一时间有序分布在各个关键点位,开展采样引导、秩序维护、服务保障等工作。
李劲松的妻子李雪莉,是惠民社区的一名网格员。疫情发生后,她主动请缨,志愿加入丽晶公馆小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她把家里的小孩托付给父母后,第一时间进入防控一线进行核酸信息采集。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还为居民进行物资配送,她总是笑眯眯地说:“您的快递、外卖,我们来送。”
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临时党支部安排专门人员,每日上门询问日常需要什么生活物资、医疗物资等,在小区外的党员和志愿者们联系采购好后,再将这些物资送到小区门口,由全副武装的“大白”们经过严格的消杀后送到居民家门口,保证他们的正常生活所需。
联系封控区、管控区的综合协调员张强,将李劲松、李雪莉二人称为“抗疫夫妻”,他说:“虽然他们都在抗疫一线,但是这么多天来,他们见面的次数真的是屈指可数。”
在张强眼中,此次疫情防控中还有一对“抗疫父女”,父亲叫张成刚,是惠民社区的工作人员,也是临时党支部中为数不多的“体力”担当。他不仅要负责搬运饮用水、米等物资,还承担着5栋2单元的环境消杀工作。每次消毒时间一到,张成刚就背上他熟悉的喷雾器,钻进楼道中,一层一层地消杀,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据了解,一桶消毒液装满后有四五十斤重。完全消杀完一栋楼,大概需要6-7桶消毒液。“每次张哥完成环境消杀后,隔着面罩,我们都能看见他满头大汗。”张强说。
每次听到这些,作为老党员的张成刚总是默默一笑,他说:“只要疫情稳定,这种累是值得的。”而在封控区的女儿张琪琳,是张成刚时常挂念的人,“封控区风险更高、任务更重,那边的居民不能出门、不能下楼,他们所需的一切物资,必须要有人送上去。”
防疫情、优服务、保安全,临时党支部的每一位党员都冲锋在前,凝聚温暖力量,让小区居民心安。在临时党支部的影响下,不少居家隔离的党员、居民通过自己的方式,也加入到疫情阻击中来,他们倡导形成《楼栋公约》、开展线上心理疏解等活动,还有两名老党员主动腾出自家商铺,为临时党支部人员提供休息场所。
党旗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抗疫情。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线,丽晶公馆小区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战“疫”堡垒作用,支部党员带头奋战防控一线,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为疫情防控筑牢坚实壁垒,为居民群众送上贴心服务,真正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华西社区传媒记者 李玥林 街道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