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店主拆掉大半间临街铺面“让”给市政道路,彭州“鹅颈项”变双向两车道
现在的“鹅颈项”变为双向两车道。
临街店铺拆掉前的“鹅颈项”。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清朝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的一封家书,成就了一个“六尺巷”的历史典故。在彭州市九尺镇,当地居民郭廷贵主动拆掉自己大半间临街店铺,让出大约17平方米给市政道路。于是,当地著名的交通瓶颈“鹅颈项”最窄处一下拓宽了近3米,从单车道变成了双向两车道,通行能力大大提升。
3月10日,九尺镇的赶场日。临近中午时分,张勇开车经下兴街回家一路畅通,哪怕途径昔日“鹅颈项”时也无需踩刹车。“(车道)划线清晰、路面平整。不再担心错不过车而堵起。”张勇告诉记者,在他的记忆中,过去路过这里时总是很受“煎熬”,“这段路没有改造前只容一车经过,特别是赶场天堵得很。加之人车混行,经过这几十米往往需要几分钟时间。”
作为九尺镇场镇道路的一段,“鹅颈项”位于上兴街与下兴街交界处,因特殊的“肠梗阻”形态,“鹅颈项”逐渐被叫出了名。“两头较宽,唯独这一段窄得吓人,又细又长很像鹅颈项。”81岁的场镇老居民陈锡彬说:“我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一直就这样儿。虽然路面几经变化,但(路)一直很窄。这些年车子增多了,赶场天更加拥挤不堪。”
“鹅颈项”的形成原因主要“卡”在当地人郭廷贵经营的日杂店上。这家店开了30多年,临街有三间铺子。“房子历史超过70年,曾开过中药铺、做过旅社,后来也弹过棉花、卖过日杂、副食品。”70岁的郭廷贵说,房子过去是公房,十多年前他花钱买过来变成了“私产”,依然销售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
日杂店的存在,让总体9米宽的道路一下“收缩”至3米左右,道路的通行能力随之骤降。赶场天拥堵成了家常便饭。
近年来,九尺场镇商贸活动日盛、加之过往车辆增多,迫切需要打通“鹅颈项”,让“梗阻”变坦途。为此,九尺镇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多次与郭廷贵沟通协商,后者同意将房屋“切”掉约17平方米,“让”给市政道路。
这17平米大致呈梯形状,给昔日最窄处“补”了3米左右、过去较宽处“补”了约1米,这样,道路宽度总体提升至大约6米宽,双向两车道基本够用。原来不能错车的“鹅颈项”现在能顺利实现错车了。
尽管这一“让”使得郭家的房子从过去“头(上兴街处)重(下兴街处)脚轻”变成了“头轻脚重”,但老郭说他“不在乎”,“房子切掉半间后成了危房,(九尺镇)政府给予我们一定补偿,还帮我们维修加固,木门变成卷帘门,店铺更加敞亮了。”郭廷贵说:“不仅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大家。过去赶场天车子喇叭按个不停,现在很少听到(按喇叭)。”
郭廷贵“让他三米”的事迹在九尺当地传为美谈,街坊邻居夸他做了一件大好事。如今,郭家的生意做得有声有色,郭廷贵也尝到了甜头,“过去车辆都堵在我家店门口,买主被挡在了外面,进出都不方便。现在铺面门前很通畅,顾客进店买东西也方便。路好了,大家都好了。虽然拆了半间铺面,但划得着。”华西社区传媒记者 李玥林 九尺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