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 -E2 专题报道-
E2专题报道
  • ·还生命以尊严 用服务书写康复奇迹
  • ·建设紧密型医联体 “彭州实践”见实效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还生命以尊严 用服务书写康复奇迹

科室主任程明对同事们进行培训。

  一池春水、一树垂柳、一片新绿……近日,记者走进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医院,立刻被康复医学科楼下生机盎然的“小游园”所吸引,不少在此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正在家属和医护人员的陪伴下散步、聊天。
  据悉,该院康复医学科开设于2018年,共有21楼、22楼两个病区。在医院康复治疗区,摆放着功能齐全的康复器械,患者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如今,这个以现代康复为主、与传统中医康复相结合的特色学科正在“80后”学科带头人、科室主任程明的带领下蓬勃发展,努力“让康复创奇迹还生命以尊严!”

一人一策
帮助患者更好“回归”

  “彭叔叔,走得很好,保持住,继续向前。”在康复病区里,一位刚刚做完器械训练的患者正在护士陪同下进行步态训练。很难相信,就在一年前,这位被诊断为截瘫的患者,在站起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的情况下实现了独立行走。
  康复医学科就是这样一个爱与奇迹频发的科室。这里的气氛与传统认知上“冰冷”的病区有着明显的区别——医生与患者的“互动感”很强:不少病人或坐或站,身边都有医护人员耐心地鼓励:“抬手,握手,很好……”这里的每一个患者都在努力配合康复治疗师的指导,做着哪怕最简单的一个训练动作……虽然器械相同、动作相仿,但每个病人的康复方案都是医生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的“私人订制”。
  “不少人对康复的概念有些模糊,有说我们这里是健身房的,也有说这里像理疗按摩室的。”针对这些“误解”,程明主任给出了康复医学科的准确定位:一个治疗疾病、保障身体健康和恢复生命质量的科室。“康复的概念特别广,从颈肩腰腿痛、运动损伤、骨质疏松,到骨折、关节置换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儿童的关节畸形甚至复杂的心肺脑疾病,失语、发音障碍、吞咽障碍,女性产后尿失禁等等,都属于康复科的范畴。”

康复助力
让重伤患者重获新生

  “不用担心,我们一定给你治好!”这句话是康复医学科对何女士的承诺。就是这铿锵有力的一句话,让在鬼门关里走了一遭的何女士,看到了“重生”的光亮。即使时间已过去两年有余,何女士回忆起来依然满怀感动。
  2019年11月,作为扶贫干部的何女士在下乡途中遭遇车祸,全身20余处骨折,在抢救之后转入金牛区人民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当时心理压力非常大,毕竟车祸那么严重,我很怕自己再也站不起来或者留下后遗症。”何女士回忆道。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们不仅要“医病”,更要“医心”。经过长达半年的生理、心理康复,她恢复了正常的生理机能,重拾面对生活的信心。
  “真的就像是重新活了一次!”何女士说。康复医学科又一次创造了生命奇迹。奇迹背后,既有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还有现代康复技术的熟练应用。

医者仁心
疫情之下勇敢“逆行”

  在康复医学科盆底治疗室负责人赵冬雪的手机里,有一张舍不得删掉的合影:她穿着防护服,与患者一起“比心”——那是她“疫”无反顾的一次“逆行”。
  2020年12月的一天,刚休完产假的赵冬雪在即将下班时看到工作群里一条紧急通知:“医院隔离病房内收治了一位来自隔离区因母乳喂养不当导致乳腺炎的高热患者,虽然已经输液,但依然高烧不退,谁愿意去隔离病房为她治疗?”
  虽然家里有一个半岁的孩子需要照顾,但是作为“大白”,赵冬雪选择了患者,“我去!我治疗乳腺炎有经验,而且我和她都是新手妈妈,知道如何对她进行心理疏导。”在隔离病房里,赵冬雪为患者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治疗,并教会她简单的按摩手法。“不忐忑是不可能的,毕竟她是一名来自隔离区的高烧患者,我们又有那么长时间的亲密接触。但是作为医生,就要把患者健康放在首位。”赵冬雪回忆道。
  “让患者推着进来、走着出去是我们的工作目标。”程明说,康复医学的价值便在于让患者“病而不残,残而不废”。一次次“奇迹”的发生也绝非偶然,而是每一位医护人员深知自己面对的不仅是一个个患者,更是承载着一个个家庭的幸福。
  

华西社区传媒记者 李思佳 胡慧媛 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