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 -E4 社区-
E4社区
  • ·通济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 ·抓防疫稳经济“微网实格”撑起一片天
  • ·助力产业发展西园街道ECO青年大学开学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始建于公元前141年,造福苍生两千年

通济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通济堰南河大坝。摄影韩绍智

  华西社区报讯(记者李玥林)近日,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的第24届国际灌排大会暨第73届国际灌排委员会国际执行理事会上,四川省通济堰入选2022年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014年,乐山东风堰成为我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018年,都江堰入选。随着此次通济堰入选,我省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已达3项。
  通济堰渠首位于成都市新津区南河、西河、金马河交汇处,始建于公元前141年,距今已有2163年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运用时间最长的活动坝。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通济堰自成一体运行,总结出“冬闭春开,平梁分水”的治水原则,积累了“岁修准则”“定点飞沙”等治水经验,创造出“砌石硬堰”“以篓易石”“铁壁筒”等传统工程技术,形成“堰工局”“堰长制”等独具特色的水

利管理体制。“通济堰肇始于西汉,经唐代重建,宋代扩修,形成了延续至近代的渠首枢纽——包括拦江大

  坝、引水渠堤、通航水缺、控制标准等工程设施的大致布置格局。它是岷江流域古代少有的有坝引水工程。其拦河坝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运用时间最长的活动坝。其规模仅次于都江堰灌溉系统,已经为一方苍生造福了两千余年。”新津当地作家周明生表示。
  如今,通济堰灌区作为都江堰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着向成都、眉山2市4县(区)提供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灌溉面积52万亩,是“天府粮仓”的重点区。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灌排委员会从2014年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名录主要收录全世界具有重大意义的灌排水工程,也被称为“灌溉工程界的诺贝尔奖”。其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农业遗产等并称为世界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