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 -E3 人物-
E3人物
  • ·彭州“胖娃老四”孵出450万粉丝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乡村美食短视频火遍全网

彭州“胖娃老四”孵出450万粉丝

拍摄美食短视频。

直播带货。

“胖娃老四”王旭宇。

  

“老四,水煮牛肉”“老四,沸腾鱼”……过去一年,“胖娃老四”在各大短视频平台“火”了。从去年1月19日发布首个作品收获80个粉丝,到今年2月2日,“老四”的全网粉丝数突破了450万,其中抖音平台超过300万。天南地北的粉丝看过他和师父共同出境拍摄的乡村美食短视频,却不一定知道师徒二人都是彭州人,他们的拍摄地就“藏”在彭州通济镇山清水秀的君山村。

专做乡村美食
第一个作品拍了11小时

  “老四”本命王旭宇,今年33岁,16岁开始跟着师父方华跃学厨艺,在老方所有徒弟中排行第四,学成后王旭宇一直在师父的餐饮店工作。生活中的师徒都爱刷抖音、快手,于是二人商量:做菜我们也会,何不自己拍一个呢?2022年1月14日,他们拍摄了第一个作品“手抓羊排”,从早上8点拍到晚上9点,1月19日发布首日收获了80个粉丝。“团队所有人都没有专业背景,拍得很生疏、很辛苦,但也很开心。”方华跃回忆说。
  知易行难,头炮没有打响,但师徒二人和团队成员没有气馁。他们检视自己的不足:人设是不是不够精准?菜品是不是不合胃口?节奏是不是太冗长?他们一次次推翻自己,又一次次重建。最终打造了头戴礼帽,穿着马甲、衬衫,打着领结,戴着墨镜、手表做菜的“老四”形象。“这个形象是非传统的厨师形象,但很适合他(老四)的气质,再配上他潇洒的甩刀功夫,很容易给观众留下记忆点。”方华跃告诉记者。
  主人公厨师出身,专做乡村美食,度过早期的“至暗时刻”很快便捕获了大批“铁粉”。但对创作而言难点也在于满足不同受众的“胃口”,他们的作品中总是有不常见的美味佳肴。如“叫花牛腿”“火焰牛肉”“金丝鱼”“雨花石毛肚”等等,听名字隔着屏幕也很有食欲。“食材还是那些大家经常用到的,只是我们在做法上进行了创新,在家也能做。希望给大家不一样的味蕾体验。”王旭宇告诉记者。
  翻看“胖娃老四”的作品,每期时长三至四分钟,背后的制作过程却非常受“煎熬”。“基本按照商量菜单-选购食材-拍摄-剪辑-发布这个流程走。每个作品剪辑大约四五个小时,拍摄时间就不一定了。最快的当天全部完成当天上线,慢一点的如风干鱼、风干鸡跟拍要一个多星期,还有更长的需要10多天。”王旭宇介绍说。
  80个粉丝是“胖娃老四”的起点,但这个数字也只停留了一天,此后便进入了“稳涨”“爆涨”“疯涨”节奏,直至成为“网红”“大V”。“(去年)5月份粉丝突破了10万,6月份发布了‘水煮牛肉’,那以后的2个星期粉丝增长到了百万人。10月初突破了200万人。截至目前,我们共发布作品353个,其中千万播放以上的65个,百万播放以上的215个。累计播放量超过23亿次。播放量最多的‘水煮牛肉’达到了6926万次、获得166万点赞。”方华跃介绍道。

涉足带货领域
立足“三农”带动村民致富

  随着粉丝越来越多,流量越来越盛,“胖娃老四”开始涉足带货领域,去年8月7日开启第一次视频带货。“第一单产品是钵钵鸡调料,单个视频共销售2.8万单,成交77.5万元。去年11月又开始直播带货,第一单成交了66.5万元。截止今年1月,我们带货产品180多个,订单30多万件,成交近900万元。”方华跃表示。
  身在彭州城、身为彭州人,“胖娃老四”身上的“彭州味”非常浓,那也是他们的“底味”。带货商品有天彭肥酒,也有磁峰麻饼,而拍摄地点除了君山村更是涉足龙门山、丹景山等多地。越来越多的观众通过他们的镜头知道了“宝山”“丹景山”“莲花湖”……领略到了“活色生香”的立体山水公园城市——彭州。
  除了“热度”爆棚,“胖娃老四”也是“深度”满满。近日,记者来到其拍摄基地——通济镇君山村一处农家院子。“院子是我们一户村民的老宅子,当年我们动员青年返乡创业,经营餐饮和住宿,后来因为其经营方向调整便闲置下来了。去年‘胖娃老四’团队经朋友推荐,一眼相中这里的绝佳环境,开始了创业之路。这属于闲置资源盘活。”君山村党总支书记卜方刚透露。
  兔年伊始,“胖娃老四”团队围坐一起商量今年一定要在“网红”之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专业,立足“三农”赛道,把魅力彭州介绍给更多的观众。“全平台粉丝争取突破1500万人;带货成交量突破1.5亿元;牵头成立彭州电商联盟,孵化更多本土电商带货人。方华跃表示。
  近年来,通济镇坚持党建引领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紧紧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打开乡村振兴新局面。据悉,今年“胖娃老四”团队还将与君山村集体经济组织深入合作,利用君山村闲置空间作为业务拓展新阵地,成立直播中心、仓储物流中心,并在当地建熟食品加工厂、腊制品加工厂,带动更多村民发家致富,将“网红”的流量转化为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增量。
  华西社区传媒记者 李玥林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