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 -E3 人物-
E3人物
  • ·一笔一划绘成都 画作定格历史风貌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一笔一划绘成都 画作定格历史风貌

何国镛正在创作。

何国镛(右)讲解画作。

何国镛的创作手稿。

  “这一幅画的是上世纪50年代的华兴街,这幅是春熙路,还有和平街、骆公祠、洗马池……这些画作不仅是属于老成都的珍贵历史,也是我这些年来心血的凝聚。”2月27日上午,记者在成都金牛区营门口街道见到了“老成都活地图”——何国镛。自2006年退休以来,他坚持用画笔记录成都。在他的笔下,一幅幅手绘图诞生,而从他一笔一划的勾勒中,“老成都”的历史风貌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留住成都情怀
唤醒城市记忆

  说起何国镛与绘画之间的渊源,还要追溯到他的上一辈。何国镛的父亲从事建筑行业工作,母亲是美术老师,他自小便与绘画结缘。“妈妈想让我跟着她学美术,因此我小时候学过一段时间白描,但我发现自己兴趣不在于此,后来就放弃了。”何国镛说。上世纪70年代,何国镛先当了5年乡村美术老师,后来转行到建筑公司。当时,他的工作经常要实地勘察,爬到房顶查看大街小巷的情况。一次,何国镛突然发觉,站在高处看成都的街景感觉很不一样。“那时候还没有航拍,全景图也还未流行开,我第一次在屋顶鸟瞰春熙路全景,就被眼前的景象惊艳住了。”何国镛回忆道,正是那一次外出勘察的经历,让他有了记录成都街景的想法。
  何国镛2岁时居住在春熙路的科甲巷,6岁时家里搬到了华兴街……在成都生活了70余年的他,可谓是资格的老成都,对这座城市的情怀自然不言而喻。“平时工作比较忙,所以萌生‘想法’仅仅停留在‘想’这一层面,但还是在闲暇时间翻看了许多成都的老照片,阅读了许多关于城市旧风貌的书籍。”2013年,退休下来的何国镛有情怀、有技术、有时间,便开始全身心地投入老成都的资料收集。

手绘成都街景
还原历史风貌

  从春熙路到望江公园,再到和平街、骆公祠,何国镛一边展示着他的作品,一边讲述每一幅画作来之不易的故事。看着一幅幅手绘的“老成都”街景跃然纸上,不禁会让人一下就回到从前那个城市风情与厚重历史交织的年代。20余幅画作,几乎涵盖了成都所有重要的街巷,历经十年的沉淀与创作,这位77岁的老人,为成都献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
  而这些画作中最珍贵的“心头好”当属《春熙图》。“虽然最终呈现的只是这四方小小的建筑图,但我倾注了将近3年的时间。”何国镛告诉记者,搜集资料、查证资料、整理资料、起草图、修改图稿、根据资料对比图稿,许多流程下来才是大家看到的“终稿”。光是搜集资料这一步,就绝非易事。何国镛着手绘画时,春熙路车水马龙、繁华依旧,但与当年相比已发生巨变:青瓦小舍变成了高楼大厦,曾经的许多商铺也已消失不见。虽然还能找到许多老照片,但对于精益求精的何国镛来说,作用十分有限。
  聊起多年前的春熙路,不少老成都会侃侃而谈当年热闹的店铺,或是已经消失的大楼,顺带感叹几句成都变化之大……但多数人回忆起来,可能都只能停留在“也许”“大概”“好像”这样的字眼。“老照片虽能还原当时的风貌,但我想绘制的是街景全貌图,精确到每一栋楼房、每一个商铺,甚至栽种的树木品种。”在老成都城市研讨会和几名志同道合的朋友帮助下,何国镛四处搜集不同角度的街景照片,成都文化馆、成都档案馆更是跑了无数趟,还成为了一名“社牛”,时常进茶馆找资格的老成都聊天。“我还通过朋友引荐,找到了当时商铺的几名老板,让他们确认后才最终定稿,这就是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春熙图》了。”

坚守执笔初心
创作街景长卷

  绘制手稿时,何国镛常常熬夜,虽然已经77岁,但他还想继续画出更多的成都老街景。如今,成都的很多街道都与之前大不一样,为了保证尽量真实地还原过去的场景,何国镛创作的过程每一步都走得很艰辛,但他始终乐在其中,仿佛每拨开一处历史的迷雾,都能复返他心中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现在,他不仅想继续从不同角度还原老成都街景,还计划着手绘制老成都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我计划绘制一张长卷,从望江公园一直画到合江亭。这段成都街景的变化折射了整个成都的变化,很有意义!”何国镛说道。他的这一想法也得到了朋友的支持,有朋友专门举行了一个研讨会,帮助他收集老成都街巷的资料。何国镛表示,接下来,只要自己还画得动,就会一直坚持画下去,也希望曾住在这些街道附近的老居民可以为他提供资料,帮助他更快完成老成都街景图。
  每一次拿起画笔,何国镛不仅是为了唤醒城市记忆,也是为了唤起自己内心深处难忘的童年:门口用玻璃罐子泡着药的药铺、售卖各种稀奇玩意的寄卖行、贴着各种明星海报照片的小卖部、卖糖人儿的小摊……或许,用不了多久,当我们再见到何国镛时,他又会画出新的街景图,画作中,蕴藏着好几代成都人的童年和青春过往,那时,他一定又有了说不完的故事,向人们娓娓道来……
  

华西社区传媒记者 胡慧媛
  摄影 实习生 叶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