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爷的家离我家最近,只隔一道长满青冈树的土埂。每次我从外地回家,都会给酒爷带点下酒菜和一瓶老白干送给他。看到酒爷开心,我也会很开心。但是,今年八月十五回家路过他家时,酒爷的房门却上着锁。
我问在厨房里忙碌的妈:“酒爷咋不在家呢?”“你酒爷三个月前就搬到镇上的福利院去住了。”妈正在炒菜,没回头看门口的我。
“酒爷以前不是说不去福利院么?”吃晚饭时,我问妈。妈说,起先村干部来动员,酒爷死活不肯去,他说自己身体很好,能照顾自己。后来镇上民政干部又来做工作,酒爷才去的,临走时还托付我妈帮他照看房前屋后那十几棵柚子树和枣树。酒爷住进了福利院,我本来应该为他高兴,心里却生出一股难舍的惆怅。
酒爷年轻时在小镇场口摆剃头摊。那时,小镇七天赶一次场,其余时间他就背着剃头工具走村串户替人剃头,每人收两角钱。
听我妈说,酒爷没成婚,是酒害了他。酒爷啥都好,就是年轻时爱贪杯,一次帮未婚妻家插秧,晚上喝酒过量,醉了,点烟时把未婚妻家的蚊帐烧了,差点把房子引燃。女方家一气之下,就把婚退了。俗话说,好事不出门,糗事传千里。从那以后,本村和外村认识酒爷的人,都把酒爷喊为“酒鬼”,把他撕烂未婚妻家蚊帐的事当成笑料传播。
酒爷自从那次醉酒之后,虽然还是爱喝酒,但从来没喝醉过,也许他的内心后悔得要死。我不敢跟别人随波逐流喊他酒鬼,我爸妈也不允许我一个小孩家这样不礼貌地称呼长辈,于是我就略带调皮地喊他“酒爷”。酒爷好像很喜欢这个称呼,我每次这样喊他,都乐呵呵地答应,他赶场摆摊回来,还常从衣兜里掏出几粒水果糖给我。
从我有记忆起,我们一家三代的头都交给酒爷打理。酒爷给我们爷孙三人剃头从不收钱,只要我家的酒票。我家有6个人,每个月一人有2两酒票,我爸我爷酒量都小,加上那个年代缺钱买酒,每次剃了头,都把家里的酒票全给了酒爷,有时五六两,有时一斤多,把酒爷乐得眉开眼笑,好像我们一家是他的大恩人似的。
后来,光顾酒爷剃头的人越来越少,不记得哪一年,酒爷不去乡场摆摊了,但本村一些与酒爷相好的老哥们还是习惯让酒爷剃头修面,比如我爷爷、我父亲,酒爷一直剃到他们离世……
回家第二天吃过早饭,我把放进冰箱里的卤菜和那瓶老白干提上,在村道上拦了一辆载人电瓶车,让师傅开往镇福利院。
福利院在离我家8里远一个山清水秀的山坳里,是撤乡并镇之前的回龙乡政府办公地,后来重新装修,成了现在的福利院。到了大门口,门卫拦住我,问我找谁?我向里面望了一眼,正看见酒爷在院坝里用理发推子为一个老人推花白头发,椅子正是酒爷家那把乌黑发亮的古老木椅。
我顺手一指,对门卫说:“喏,理发那个,酒爷。”门卫惊疑地看着我说道:“听说他是一个人,没有亲戚?”我笑了笑,说:“我是他邻居。”
“难怪。快进去吧。”门卫是一个60多岁的精瘦老人,看起来一点也不显老。一跨进大门,我就高声喊道:“酒爷,我看你来了。”听到喊声,酒爷先是一愣,随后露出一口洁白的假牙,开心得哈哈大笑,说:“你小子咋跑到这里来了哟?”
“想酒爷了呀。昨晚回来,没看见你,听我妈说你住进了福利院,就特意把给你买的卤菜和酒送来了。”我扬了扬手中的礼品袋。
“好哇好哇,走,进屋喝酒去。”酒爷真是个“见酒忘义”的人,拉住我的手就往前面一排住宿楼走去。走进酒爷的寝室,我问他:“到了福利院,就该享清福了,干嘛还操持旧业?”
酒爷说:“人活着总要做点事情嘛,帮助院里老人理发,我快乐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