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 -E2 热点-
E2热点
  • ·“人脸面具”乱象频发!守护社区安全要擦亮“火眼金睛”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人脸面具”乱象频发!守护社区安全要擦亮“火眼金睛”

成都街道。

记者在某小区进行门禁安全测试。

扫码观看小区门禁安全测试视频。

某电商平台搜索“人脸面具”截图。

“人脸面具”销售商家截图。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新型犯罪手段也悄然兴起。今年以来,江苏、上海等地接连发生涉硅胶人脸面具的案件,盗贼利用硅胶人脸面具伪装成他人模样,进行盗窃等犯罪活动。这种新型犯罪手段对社区安全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成都社区安全治理现状如何?面对人脸面具等安全新挑战,是否能把好“安全关”?对此,华西社区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居民担忧
恐为犯罪提供多种可能


  7月9日,记者在成华区迎晖路采访了一位小超市的店主李女士,她表示:“几个月前刷抖音就看到有人用这个人脸面具,没想到竟然有人用来犯罪。”她担心,如果有人冒用他人信息来获取利益,比如冒充邻居来赊账,社区的秩序将会受到严重破坏。
  家住锦江区沙河社区的杨先生也有同样的担忧:“现在的科技发展真的是一把双刃剑,这种人脸面具不仅可能涉嫌侵犯他人隐私,更为犯罪提供了多种可能。”
  7月10日,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以“硅胶面具”为关键词搜索发现,有不少商家正在销售人脸面具,所售产品价格在几元至几万元不等,面具种类繁多、设计各异。
  部分商家在商品详情页面标注“只做平面纸质面具,不做立体硅胶,适用于明星周边应援、直播自拍、婚庆搞怪等活动”,这类商家的商品价格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而另一部分商家则在商品详情中标注“面具定制专拍,可过灵敏度不高的打卡机”,这类商家的商品价格则为数千元甚至上万元。
  有些买家在商品评价区晒出戴上人脸面具的视频,并表示“很震撼,现在工艺能做得这么好,戴起来不认真看真的看不出来。”“真实反馈,效果确实不错”“效果太好了吧”。
  记者看到,在晒效果的评价下,有网友对此表示担忧地留言道:“会不会有人戴着面具犯罪!想想就恐怖!”

门禁安全测试
老旧小区需加强防范


  门禁安全是保障居民及家庭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环节。为了测试社区门禁的安全情况,记者以非小区业主(租客)的身份,尝试进入锦江区的多个小区。
  在惜字宫南街、三倒拐街、梓潼桥西街等地的老旧小区,记者发现小区门口无人看管,可以随意进出。
  而在宏济新路、杨树街、牡丹街等地的商品次新房小区,情况则好一些,这些小区均采用道闸式门禁,有的加上了人脸识别系统,大多数保安会核实访客信息。

社区如何应对
安全防范须未雨绸缪


  锦江区狮子山街道金像寺社区的网格员和网格队长表示,目前辖区并未遇到类似情况,但社区已加强巡查,积极应对可能的突发事件。社区工作人员杨女士表示:“我们网格员和微网格员能做的首先是加强辖区巡查。”
  中铁建物业成都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已加强安保队伍建设,通过严格筛选和定期培训,提升安保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应急处理能力。同时,在部分项目引入监控设备和人脸识别技术,实现对小区全方位的实时监控和快速响应。公司还定期在社区内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增强业主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成都市公安局天府新区分局万安派出所社区民警郑权表示:“虽然我辖区目前尚未出现类似事件,但面对科技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持续变化以及违法犯罪手法日益翻新的多重挑战,安全防范工作必须未雨绸缪,标准更高,响应更快。”
  郑警官指出,为有效预防和应对“换脸”等高科技犯罪威胁,警方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通过定期组织犯罪案例学习,紧跟犯罪趋势,不断提升对新型犯罪手法的识别与预警能力;另一方面,创新宣传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利用小区公告栏、业主及商家微信群等平台,广泛传播安全防范知识,增强居民对新型犯罪的认识与防范技能。同时,积极推动智慧安防社区建设,整合人脸识别、智能行为分析等先进科技手段,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体系。
  郑警官特别提醒居民,面对层出不穷的犯罪手段,应保持高度警惕,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的警世箴言。他还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安全建设,通过加入安全巡逻队、参与隐患排查等方式,形成警民联动、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律师建议
应从源头阻断非法渠道


  泰和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周冬平律师表示,当前我国法律体系在人脸面具等高度仿真面具的销售与使用监管上,确实存在界定模糊、规范缺失的空白地带。
  周律师指出,尽管这些面具本身并不直接构成违法,但其潜在的滥用风险不容忽视。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伪造身份证件、实施盗窃或其他严重违法犯罪活动,便严重威胁社会治安与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尤为值得警惕的是,人脸面具的使用会极大增加犯罪行为的隐蔽性,使得监控识别系统难以有效捕捉嫌疑人真实面貌,进而加大执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身份确认的难度。此外,这类面具还可能为冒用他人身份进行非法活动提供便利,挑战日益普及的人脸识别技术。由此可见,其潜在的法律风险横跨民事、行政与刑事三大领域。
  针对这一现状,周律师认为,立法机构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人脸面具等仿真面具的生产、销售、使用标准与限制条件,为执法部门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他强调,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建立严格的准入与审查机制,从源头上阻断非法渠道,是遏制此类面具被非法利用的关键所在。
  华西社区报记者 朱佳慧 冯浕 黎澎 杨莹 摄影 刘纳 王捷宇 胡梓源 熊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