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全方位为新就业群体筑起“幸福家”
邛崃市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
志愿者为外卖小哥提供义剪服务。
“小牛哥”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服务。
随着新业态经济的蓬勃发展,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已成为城市运转、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穿梭街巷的脉搏,在风雨中托起三餐温热;他们指尖划动城市神经,用车轮丈量夜色经纬……
“我们的社会群体正在细化分化,对这些年出现的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电商从业人员等,在管理服务上要跟上,填补好这个空白。要既有管理,又有服务。”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关切地说道。
如何破解新就业群体的管理难、服务难、作用发挥难等现实难题?近年来,成都市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服务为导向,以治理为纽带,在全市各镇(街道)、村(社区)扎实推进新兴领域党建攻坚突破,通过机制创“新”、服务暖“新”、治理融“新”,不断织密“保障网”“服务网”“治理网”,不断健全新就业群体全方位关爱体系,将服务触角延伸到一线,让新就业群体在成都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与归属。
3月初,由锦江区委组织部、区委社会工作部、区住建和交通局、区市场监管局等部门与牛市口街道党工委联合举办的“志愿成都你我同行——暖心搭把手·犇赴‘新’征程”主题活动顺利举行。活动现场发布了《牛市口街道新就业群体关爱服务地图》与《牛市口街道新就业群体关爱联盟体系》。此外,锦江区成龙路街道则根据“成都市暖新十六条”主要精神,暖心制定了《新就业群体“友好街道”建设方案》与《新就业群体积分兑换管理办法》,进一步解决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营造有温度、有归属感的“友好生态圈”。
这些暖“新”举措的发布,是锦江区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的重要体现。目前,锦江区构建了“部门+街道+网格”三级联动服务机制。通过开展“三查三清”行动(查站点分布摸清底数、查人员构成摸清问题、查诉求痛点摸清需求),系统摸排站点分布、人员构成和诉求痛点,确保服务精准到位。同时,依托12345热线平台,与区城运中心等区级部门建立了涉新就业群体投诉案件“双日研判”机制,动态建立《新就业群体服务工作台账》。自2025年以来,已累计解决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280余件次。
为持续做深做实做细暖“新”工作,双流区东升街道联动区总工会、区人民法院、交警分局、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与社区、外卖企业、快递站点建立常态化的联络机制,搭建新就业群体沟通协调平台。“我们通过定期进行沟通交流,掌握外卖、快递行业的运营情况,及时助力解决需求困难。”双流区东升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今年1月20日,街道通过发挥联络机制搭建了沟通协商平台,高效解决了一起因某企业保安不让配送员穿着制式服装进出的问题,化解了可能发生的社会矛盾,维护了新就业群体权益。
近年来,双流区委社会工作部还联合市邮管局等部门,当起快递小哥的“贴心人”,在劳动合同签订、保险购买等关键权益保障上“下足功夫”,让快递小哥工作更安心。同时,充分发挥航空经济区快递企业区域总部聚集优势,积极联动园区、企业、镇街、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作用,为快递小哥提供健康体检、相亲交友、心理疏导等贴心服务,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些创新机制不仅解决了新就业群体的实际问题,更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与城市的包容。
今年1月,中央社会工作部等八部门联合出台措施加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服务管理。其中,措施指出要推进友好场景建设,推动优化住宅小区、商场、楼宇等配送环境,加强对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的关心关爱,帮助解决进门、停车、职业发展等急难愁盼问题。
1月2日,崇州市委社会工作部为服务新就业群体推出的“崇小新”小程序正式启用,骑手可直接在小程序上申请领取“暖新码”,此后只需扫一扫场所码,便可登记进入小区。除了推广
“暖新码”外,崇州市针对骑手
“进门难”问题,还制定导识标准,鼓励完善小区(楼宇、院落)通行线路图,在小区入口、主要路口设置导视图,可视化改造楼牌号,在具备条件的小区(楼宇、院落)实现“亮牌指路”。
锦江区则通过建立“1+N”联席会商机制,区委社会工作部会同区住建和交通局、区市场监管局等业务主管部门,以问题导向召开座谈会、现场会,破解行业“进门难”“停车难”“找路难”三大痛点,深化新就业群体友好街区社区建设,推动解决一系列急难愁盼问题。
“为了精准破解外卖配送‘最后100米’难题,柳江街道锦逸社区已与小区物业建立‘骑手白名单’动态管理机制,对长期服务的合规骑手进行身份核验并录入系统,通过人脸识别实现无接触通行。社区还联合社会组织、物业公司共同绘制了覆盖居民小区、商业街区及产业园区的‘骑手友好地图’,为骑手提供最优路线规划,有效减少绕行时间。”锦江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为了让新就业群体“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成都全域已建成首批“暖新驿站”426个。
位于龙泉驿区东安街道书房社区下辖的吾悦广场核心商圈内的骑手暖心驿站,里面图书、微波炉、急救箱等设备一应俱全,并设置了法律咨询室、心理咨询室等10类功能区域,驿站因此被大家称为“最美新就业群体服务阵地”。此外,高新区西园街道推出“恒惠坊”便民驿站和“爱+”厨房,为外来务工青年提供烹饪空间和通勤保障;锦江区春熙路街道通过发动“春熙·楼小助”服务队梳理辖区楼宇可利用场地,建设了集装箱式专属服务驿站;郫都区红光街道仁合社区建成职工书屋、运动场地等设施,服务覆盖周边500余名新就业群体……这些“暖新驿站”以“家门口”的暖“新”关怀,让新就业群体幸福“加码”、治理“同心”。
为了让新就业群体在成都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与归属,3月初,金牛区创新推出全市首个宿舍型“一张床”保障性租赁住房试点项目,为新就业群体提供经济实惠、安全舒适的居住空间。据悉,首批改造8套房源、提供64张床位,每张床位月租金仅150元,配备独立储物柜、共享卫浴和公共厨房,并引入专业化物业公司提供24小时安保、保洁服务,解决了他们初入城市的“落脚难”问题。
从破解“进门难”到畅通“生活圈”,从建设“小驿站”到构建“服务圈”,从保障“一张床”到升级“一间房”,成都各街道社区聚焦新就业群体的急难愁盼,以一系列务实举措为新就业群体筑起温暖后盾,让城市奔跑者也能被城市温柔以待。
新就业群体常年走街串巷,对配送区域环境十分熟悉,在基层治理线索上报方面有着天然优势。目前,邛崃市依托互联网的新就业群体占全市城镇就业人员的11.4%,成为城市发展与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邛崃市发布外卖小哥红色“招募令”,引导外卖小哥、快递小哥融入微网实格治理体系,发挥走街串巷、进楼入户的“移动探头”优势。同时,探索“新就业群体+积分制”治理模式,依托文明兴蓉志愿服务平台,鼓励新就业群体根据活动半径注册成为志愿者,参与文明宣传、风险排查等志愿服务。
锦江区作为成都市的核心区域之一,近年来,锦江区通过“关爱+赋能”的双向路径,创新“服务—激励—反哺”良性循环机制,建立了积分兑换、子女普惠托育等激励机制,引导新就业群体成为社区安全的“移动探头”和文明实践的“生力军”,推动新就业群体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
此外,金牛区营门口街道打造“骑心协力”网格联络站,通过发布骑手积分管理机制,激励骑手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公示社区微网格长和下沉服务力量的联系方式,增强骑手的归属感和信任感;展示骑手志愿服务队伍的风采,鼓励更多骑手投身基层治理。在此基础上,营门口街道携手美团共同打造“运动中的网格员”“网格骑士”骑手志愿服务队。为激发骑手群体的参与热情,街道还在红房子党群服务站还特别设置了“骑思妙想”意见征集箱,通过定期收集骑手的意见建议,激发骑手参与热情,进一步推动基层治理效能与新就业群体幸福感的“双提升”。
从机制创新到服务升级,从单向关爱到双向治理,成都市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多元服务为桥梁,以共建共治为目标,为新就业群体筑起了“此心安处”的温暖港湾。未来,成都将继续深化“暖‘新’行动”,推动服务升级与治理创新,让每一位城市“奔跑者”都能在追梦路上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与尊重,共同奏响新时代“人民城市”的和谐乐章。
华西社区报记者高昊焜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