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小站”装备齐全。
社区举办新就业群体关爱活动。
服务阵地提升新业态群体归属感。
近年来,随着新经济、新业态的快速发展,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如何为这些群体提供更好的服务,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议题。成都市充分发挥党的社会工作体系优势,为“新”护航出实招,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委组织部等8部门联合推出关爱服务新就业群体的“暖新十六条”,将暖心政策融入城市肌理,让政策温度浸润每个角落,以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诠释超大城市的人文关怀。
暖“新”驿站是成都市“暖新十六条”中“聚焦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做到困有所帮”的具体实践之一。截至今年3月,成都全域已建成首批暖“新”驿站426个,功能齐全、服务贴心。通过这一创新载体,将政策温度转化为新就业群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每当配送高峰时间段过后,我都会来这儿热饭、喝热水,给手机充电都很方便。这个驿站旁边还有换电柜,解决了后顾之忧。”4月11日中午,刚刚跑完单的外卖骑手赵素明来到锦江区成龙路街道粮丰社区的R29街区“锦小牛·同心小站”户外劳动者驿站休憩,并对这里的服务赞不绝口。
据了解,在商圈业主及相关平台公司支持下,粮丰社区整合街区闲置空间,重点打造R29街区“锦小牛·同心小站”户外劳动者驿站。这处面积约27平方米的驿站内空调、爱心冰柜、饮水机、微波炉、应急药箱、雨伞等“家庭式”设施一应俱全,为在外奔波的“小哥”们提供了一个环境优美,“装备”齐全的服务阵地。此外,街道还安排志愿者常驻小站,为骑手提供暖心交谈、休闲餐饮、换电充电等10余项服务,日均服务30余人次,切实增强骑手幸福感和归属感。
近年来,粮丰社区坚持社企合作,以设施配套提升为抓手,着力打造骑手友好社区。除了该驿站外,社区还通过建立社区、商圈业主、平台公司互联互通机制,深入了解外卖小哥群体活动规律,按照“政府主导规划、骑手需求牵引、企业资源联营”的
思路,连点成线、聚线成面,构建“两站一街一
廊”(R29街区锦小牛同心小站、R29社区生活空间驿站、暖蜂幸福街区、先锋长廊)的骑手友好“点线面”空间。与此同时,粮丰社区依托“两站一街一廊”阵地矩阵,整合平台公司、社会组织、街道及区级相关部门资源,持续开展暖“新”关怀活动,吸引新就业群体及家属参与,推进构建有温度、有归属感的“友好生态圈”。
龙泉驿区东安街道书房社区的暖心驿站里,几位快递小哥正在休息。驿站里图书、微波炉、急救箱等设备一应俱全。记者了解到,书房社区针对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推出系列暖心举措,在这里工作的骑手幸福感越来越强。
书房社区下辖吾悦广场、龙湖天街两大商圈,日均配送单量超2万单,新就业群体众多。社区通过整合资源、多方协作解决骑手的“急难愁盼”问题。在吾悦广场核心商圈建成的骑手暖心驿站,整合有共享图书馆、法律咨询室、心理咨询室等10类功能区域,配备微波炉、急救箱等设施,形成“中心+站点”十分钟服务网络。驿站日均服务骑手超300人次,被大家称为“最美新就业群体服务阵地”。
针对龙湖天街骑手停车难、进门难等问题,社区协调城管、物业、企业召开联席会,增设200个骑手专属停车位,设置智能引导系统,矛盾投诉量下降70%。“以前停车提心吊胆,现在有专用车位,送餐效率更高了。”骑手张师傅说。
同时,书房社区聚焦新就业群体需求开展急救培训、义诊、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目前,已组织活动32场,服务骑手1500余人次。
“社区将持续拓展服务网络,计划新增骑手服务点,鼓励骑手参与社区治理。”书房社区相关负责人说,社区在构建“共生共治”新生态的过程中,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全方位赋能,为社区治理注入新活力。
青白江区委社会工作部立足实际,创新工作方法,通过组织建设、阵地打造、服务优化、权益保障等多方面举措,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全方位关爱,推动他们从管理对象向治理帮手转变,共同构建温暖和谐的城市家园。
2025年,青白江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区总工会,针对新就业群体工作流动性强、休息场所缺乏等问题,精心打造了覆盖全区的服务阵地网络。目前,全区已建成包括1个全国“最美驿站”和12个省级“最美驿站”在内的120个职工驿站,驿站站点覆盖在社区、物流园区、商业综合体等多类型场景,不仅方便为不同工作轨迹的新就业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还为新就业群体打造了能量补给站和温馨家园。
清晨6点,当外卖骑手们开始早高峰配送工作之时,青白江区的“工惠心驿”职工驿站成为了他们温暖的港湾。在这里,他们在这里可以接一杯热水、享受早餐以及片刻的休息。职工驿站内设施齐全,包括冰箱、微波炉、医药箱、充电桩等,服务清单上清晰标注着10项基础服务和根据区域特点灵活扩展的特色服务,如法律咨询、技能培训、心理疏导等,满足了新就业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青白江区委社会工作部积极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通过发出倡议,鼓励新就业群体争做基层治理“吹哨员”,发挥走街串巷优势,通过随手拍及时发现上报风险隐患,当好城市“移动探头”。不仅拓宽了新就业群体参与城市治理的渠道,也让他们成为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流动窗口。
接下来,青白江区将持续推动部门联动,持续倾听劳动者心声,深化新就业群体服务,在组织体系、服务能级、治理机制上寻求新突破,为新时代基层治理创新贡献更多经验。
蒲江县紧扣新就业群体需求,以党建引领构建“组织覆盖、服务提质、治理协同”三位一体关爱体系,切实提升新业态群体归属感。
据悉,蒲江县通过建立红色“朋友圈”,组建电商、小个专、交通运输等三个行业党委,开展新就业群体党员“双找”活动,帮助72名货车司机党员回归组织。整合工会、行业部门、属地资源,共建共享超50个“一中心多站点”服务阵地。
此外,还发挥新就业群体“移动探头”优势,组建新就业群体应急先锋队,发动40名新就业群体“进网入格”担任兼职(微)网格员,参与城乡环境“五清四化”宣传等志愿服务。
崇州市通过建强组织,优化调整两新工委成员单位,建立了两新工委统筹抓总、行业(综合)党委分类推进、园区镇街协同联动的服务管理机制。分类并明确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行业党建“9+N”职责,建立健全联席会议、联系挂点工作机制,推动形成领导有力、执行有效、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
崇州市通过开展“一行一业”摸底攻坚,因地制宜设立“党群服务中心+小区党群服务站+崇邻驿站”三级流动党员报到处,摸排新就业群体党员,推动成立货运、快递企业党支部2个,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网约配送员群体流动党员党支部3个,实现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
在建强暖“新”阵地方面,通过空间功能叠加、阵地资源共享等方式,开展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补短提质增效行动,在罨画池、街子古镇、明湖社区等人流密集区域,新建社区级“崇邻驿站”+小区级暖“新”驿站,提供休憩饮水、纳凉取暖、上网充电等贴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