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基础设施老化问题。
“高老师,我家楼顶又漏水啦!”“老高,昨天你提醒后,今天他们就把狗拴好才出的门。”在成都市武侯区玉林街道玉林北路社区26号院,退休党员高玉成几乎每天都会收到这样的“求助信息”。自2005年退休以来,他凭借一本记录详实的泛黄笔记本和一双见证岁月痕迹的磨破皮鞋,走遍小区168户人家,认真倾听、记录下大家的各类诉求,积极化解矛盾纠纷,让这个有着39年历史的老旧院落,从“问题小区”蜕变为“星级院落”。
长期以来,该小区自来水管网存在多处暗漏问题,导致总管口计量表与168户分户水表的月度数据存在较大差异。经专业测算,因管道老化及接口松动,每月漏损量高达2000余立方米,直接造成水费收支缺口超过2000元。面对这一长期困扰居民的顽疾,高玉成顶着炎炎烈日,多次往返于小区与自来水公司之间,积极反映情况,寻求解决方案。
在推动管网改造过程中,部分居民心存疑虑并抱怨道:“改造费用凭什么要业委会出钱?”对此,高玉成耐心为大家详细解释相关政策,消除居民的顾虑。为精准定位漏损节点,他协同自来水公司技术团队开展全面排查检测工作。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成功锁定多处主管道腐蚀穿孔及阀门密封失效的故障点。
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后,居民王大爷紧紧握住高玉成的手,感激地说:“老高,以前我家每月水费要100多元,现在只要70元了,你真是我们大家的‘水管保姆’啊!”
不仅如此,高玉成还带领业委会成员常态化开展住户走访工作,精准摸排居民需求。针对高龄老人面临的特殊困难,他们制定了一系列贴心服务方案。例如,小区内有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80岁老人,因记忆衰退存在走失风险。为此,业委会专门建立了快速响应机制:一旦门卫发现老人独自外出,将立即启动通报流程,第一时间向值班室报告,同时同步联系老人家属,必要时安排热心志愿者陪同寻找。居民张阿姨感慨地说:“自从有了这个机制,老人再也没有走失过,我们做子女的也放心多了。”
在四川日报离退休党支部的牵头组织下,高玉成带领一群热心公益的退休党员,组建了“红管家服务队”。这支队伍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推动小区纳入老旧院落改造工程。高玉成及其团队主动与玉林北路社区对接,多次反映26号院基础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差等民生痛点问题。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施工团队顺利进场,开始对小区进行全面综合改造。
施工期间,为确保改造工程顺利进行,赢得居民的理解与支持,高玉成协同业委会成员迅速组建居民沟通小组。他们通过入户宣讲、张贴公示等多种方式,向居民详细介绍施工规划、预期成效以及可能带来的不便,并耐心解答居民的疑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居民们纷纷表示理解和支持,积极配合改造工作。
经过数月的精细化改造,小区焕然一新。楼宇顶层增设了新型金属复合板材,有效提升了防水、隔热与保温性能;168户住宅前后阳台统一安装了模块化防雨棚,彻底消除了雨水渗漏的隐患;5栋楼宇外墙经过专业粉刷,重新展现出整洁美观的风貌;小区道路采用透水混凝土重新铺设,不仅防滑美观,还具备良好的排水效能;楼栋间增设了钢结构遮阳凉棚,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休憩空间。
此次改造工程系统性地解决了26号院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设施短板问题,通过空间微更新重塑了小区的人居环境。昔日那个“脏乱差”的院落,如今已蝶变为功能完善、风貌宜居的现代化小区,成为成都市老旧小区改造的优秀样本。
从“问题小区”到“和谐标杆”,高玉成用19年的坚守与付出,生动诠释了一名退休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正如玉林北路社区书记向万军所说:“老党员的‘余热’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如同一盏明灯,点亮了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