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 -E8 基层实践-
E8 基层实践 下载PDF 上一版 |
E8基层实践
  • ·营门口街道把心愿清单做成文化大餐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问卷里的“民声”有温度

营门口街道把心愿清单做成文化大餐

线上、线下多渠道开展人民建议征集活动。

孩子们正跟随老师练习和声。

  

□华西社区报实习记者 童月芊 街道供图


  7月4日,记者在营门口街道了解到,每到周五傍晚,营门夜校便会响起孩子们的歌声。在金牛区营门口街道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孵化的小小合唱团中,二十余名孩子正跟随老师练习和声。很难想象,这支如今充满活力的队伍,最初只是居民问卷上的一个“心愿”——从7人试水班起步,到成长为综合服务中心的常态文化项目,这场以童声为媒的基层治理探索,正是营门口街道“‘您点单·我服务’居民文化活动人民建议征集活动”的鲜活缩影。

基层治理的民生起点


  一切始于一份份饱含民意的问卷。为精准回应居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让社区文化活动更加贴近群众心声与期盼,今年5月底,营门口街道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联合营门夜校开展“您点单·我服务”居民文化活动人民建议征集活动。通过为期一个月的深度调研,累计回收有效问卷130份,覆盖5个社区微信群,超过100户家庭参与其中。
  活动采用“线上问卷+线下议事”的双轨并行模式:线上依托“营门邻居”微信公众号及社区微信群广泛征集,线下通过“金言民声角”居民议事平台面对面交流,确保每一类群体的文化需求都能被听见、被看见、被重视。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化建议征集现场,居民们畅所欲言,提出了一项项充满期待的建议:希望传统节日更热闹、渴望课堂中能有祖孙同乐的时光、期待拓印工坊里亲子互动的乐趣、希望托管班里能有非遗手工、科学实验等内容……这些充满温度的居民心声,化作问卷上一句句质朴却真切的文字,正逐步转化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具体实施蓝图。

全龄服务的精准落地


  “纸上愿景”正在逐步变为“身边风景”。收集到的问卷迅速成为街道烹制“文化大餐”的精准菜单,综合服务中心化身“大厨”,以居民心愿为食材,精心调配,用心烹制,将愿望转化为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构建起需求响应的动态反馈闭环。“这份问卷的价值,在于让每位居民都成为文化服务的‘策划师’。”营门口街道工作人员表示。综合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枢纽作用,主动联动辖区商业综合体,探索引入优质课程资源和社会赞助;根据居民需求动态调整服务菜单,积极培育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发展居民骨干力量,全面提升服务效能和活动品质。
  针对居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街道推出覆盖全龄群体的“全龄友好”文化服务体系:在老年服务方面,精心策划手工制作、“敲门行动”等特色活动,持续开放“长寿食坊”老年食堂,并引入认知障碍运动干预课程,丰富长者关怀内容;针对青少年群体,组织开展“种花”美育实践、暑期托管班,以及美术公益体验课、书法课、小小合唱团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同时注重代际融合,推出趣味课堂、心灵工作坊等互动项目,营造家庭共学、亲子共乐的氛围。在配套设施方面,街道同步推进环境优化,延长“胖熊猫”运动空间开放时间,增设广场休闲座椅,提升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舒适度;并通过公众号、公告栏等多渠道加强文化活动宣传,提升群众知晓率与参与度。在传统节日期间,街道还精心策划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创新开展社区生态环境优化提升,提档升级院落空间等共建项目,逐步构建“月有精品、周有亮点”的常态化文化服务格局,让各年龄段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量身定制”的文化盛宴。

共建共享的营门实践


  从温度十足的心愿单到精心烹制的“文化大餐”,从一纸问卷到基层治理的鲜活样本,营门口街道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的服务理念。这不仅是一次文化服务的升级,更是一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革新——让居民从文化服务的受益者,成长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在共建中凝聚共识,在共享中传递温度。
  接下来,营门口街道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将持续完善“您点单·我服务”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各类活动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同时将引入更多商家与社会资源,构建多元参与的治理网络,培育更多文化志愿者,激发居民自治活力,共同奏响共建共享的幸福金牛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