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 -E6 基层实践-
E6基层实践
  • ·分层议事解难题“小平台”撬动“大治理”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分层议事解难题“小平台”撬动“大治理”

居民议事热情高涨。

居民议事热情高涨。

  

□华西社区报记者 沈悦 受访者供图


  7月9日下午,成都市龙泉驿区上游社区“客家乡情议事角”里热闹非凡。居民们围坐在新落成的儿童滑梯旁,就安置小区绿化提升方案展开热烈讨论。这场充满乡音的议事会,正是该社区创新推出的分层级、场景化、闭环式议事协商工作法的最新实践。随着一个个民生“微心愿”落地生根,这个多元形态社区正以“小平台”撬动基层治理的“大效能”,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供鲜活样本。

“一院一策”搭建议事平台
让民声落地生根

  在成都市龙泉驿区西河街道的上游社区,居民们正经历着一场基层治理的“幸福变革”。这里既有农村自建区的烟火气,也有老旧院落的岁月痕迹,还有商品房小区的现代气息。面对辖区形态多元、居民诉求交织的治理挑战,上游社区党委创新推出“分层级、场景化、闭环式”议事协商工作法,以一个个“小平台”撬动社区治理的“大效能”,让居民的“急难愁盼”化作触手可及的获得感。
  记者了解到,上游社区打破传统“一刀切”的治理模式,针对不同区域特点“量身定制”议事场景——农村自建区里,小卖部、茶馆等“幺店子”化身“民声收集站”。每月的“幺店子听民声”会上,社区干部与居民围坐一起,在闲聊中收集农田水利、环境整治等“土办法”。如今,农村区域新增的17张长椅和53盏太阳能路灯,正是从“龙门阵”里走出来的民生工程;在客家风情浓厚的安置小区,“客家乡情议事角”用乡音议事,儿童滑梯、乒乓球台的落地让新家园充满温情;老旧院落中,“支书龙门阵”品牌由威望高的党支部书记钟世国牵头,树荫下、院坝里的家常话解决了蓄水池清洗、下水道疏通等“老大难”;商品房小区里,利用廊道打造“睦邻回声廊”,居民们在小亭子里协商绿化维护、宠物管理等“新邻居议题”,议事亭的升级改造方案正是在茶话会中敲定。

“闭环链条”推动议题转化
民生工程“落地有声”

  为了让每位居民都有发声渠道,社区构建起立体化议事网络——固定场景与流动“坝坝会”、入户走访相结合,线上微信群、小程序与线下建议征集栏无缝衔接。值得一提的是,社区聘请人大代表、乡贤达人等担任“特邀建议人”,为议事协商注入专业力量。去年,通过四级场景收集的100余条建议中,既有路灯安装、公共设施改造的“微需求”也有社区服务优化的“大议题”,真正实现民声全覆盖。
  “议而不决”是基层治理痛点,上游社区以“闭环落实”破题。社区设立“议题转办人”,根据问题层级精准流转。院落事务由党支部、业委会快速处理,社区资源类问题提交联席会统筹,复杂事项则通过“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解决。每件议题从讨论到实施全程公开——路灯安装进度、修枝完成情况、下水道疏通效果等,均在征集点公示,居民可实时监督。项目完成后,还需经过满意度评议和效果评估,确保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事有所成。

“微实事”累积“大和谐”
基层治理焕发新活力

  分层议事协商的实践成效令人振奋,农村区域的长椅与路灯让村民感叹“日子更舒坦”、安置小区的儿童滑梯成为亲子乐园、老旧院落的“疑难杂症”逐一破解、商品房小区的邻里互动日益频繁……数据显示,社区问题解决率显著提升,居民满意度达90%以上。更重要的是,不同群体的交流融合加深了社区认同——党员骨干、乡贤达人、热心居民纷纷成为治理“主角”,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循环已然形成。
  “上游社区的探索,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社区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党建引领筑牢根基、场景化平台激发内生动力、闭环机制确保成果落地,社区破解了治理“最后一米”难题。如今,这里“小事不出院落、难事共商共议”的氛围日益浓厚,一幅充满温度与活力的现代社区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