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专家义诊。
今年7月22日是第十二个世界脑健康日,主题为“全生命周期的脑健康”,聚焦从儿童到老年的全年龄段脑健康管理。在这一主题背景下,温江区的成都壹博康复医疗中心“一元门诊”帕金森病专病公益门诊日前正式启动,聚焦“个体化记者在现场留意到,前来咨询的不仅有白发老人,还有不少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国内帕金森病权威专家邵明指出,帕金森病的早期信号很多时候就藏在日常的小细节里,比较容易被忽视。例如静止性震颤(手或胳膊在放松时抖动)、动作迟缓(如系扣子变慢、步态拖沓)、嗅觉减退,以及睡眠中出现肢体抽动或喊叫等,很多人误以为是疲劳、衰老或鼻炎。事实上,这些可能是疾病的“前哨信号”,中老年人若持续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到神经内科或帕金森专科门诊检查。
邵明强调,帕金森病是一种渐进发展的神经系统疾病,由于病程复杂且个体差异大,必须采取全程管理策略,通过神经内科、外科、康复、心理等多学科协作,针对不同阶段科学调整药物、控制症状并强化康复训练,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方能实现最佳疗效,有效提升患者生
活质量。
脑健康不仅是医学问
题,更与个体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运动康复专家颜智教授指出:“多巴胺不仅是‘快乐激素’,更是调控运动、情绪及认知功能的关键神经递质。”他强调,适度运动可有效促进大脑多巴胺分泌,延缓神经退行性病变进程,增强神经系统代偿能力。
“脑病康复必须坚持‘一人一策’,切不可‘一刀切’。”运动康复专家颜智教授建议,患者应根据个人兴趣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如喜爱球类者可尝试羽毛球,热衷骑行者可购置居家自行车等。“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只有主动参与、长
期坚持,康复效果才能真正显现。”据了
解,通过当下的一些先进技术手段,患者
的康复过程可以得到更加精细化的评
估,这不仅有助于精准监测病情变化,也
有助于增强患者信心与治疗依从性。
走访中,不少市民表示:“以前根本
不知道便秘、频繁做噩梦也可能是帕金森病的早期征兆。”对此,多位专家表示,未来将持续推动脑健康科普宣教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脑部疾病的早期识别知识,全面提升公众健康素养。
华西社区报记者刘俊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