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多个街道入围“2025活力街道全国500强”
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便捷专业的服务。
提升智慧城市治理效能。
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在德源街道,运动与生活深度融合。
近日,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团)四川有限公司发布了“2025中国活力街道研究”。该研究基于民政部发布的“2025年2季度民政统计数据”,以全国除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外的8000余个街道作为研究评价对象,以大数据为此次研究和综合评估的主要数据来源,形成“2025活力街道500强暨中部100强、西部100强”研究成果。其中,成都多个街道入选“2025活力街道全国500强”“2025活力街道西部100强”。在推进基层治理的进程中,成都各街道到底有何作为?这些“活力街道”到底有何活力?辖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如何体现?近日,记者走进部分“西部百强街道”,我们一起一探究竟。
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大厅,老人们在康复区理疗,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温馨而热闹的画面定格在金牛区营门口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营门口街道以“15分钟生活圈”为着力点,扎实推进基础养老,并不断优化高品质服务,让“养老”向“享老”延伸。这一转变不仅赢得群众广泛赞誉,也使该中心成为全国调研团队的学习样板,屡次入选《焦点访谈》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
“一老一小”的交织场景,是街道推动养老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的生动注脚。依托原有养老院改造升级,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串联长寿食坊、养老用品体验、居家服务、医养联盟、爱心驿站等功能模块,打造“生活圈+服务圈+生态圈”,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便捷专业的服务。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外,街道更关注老人最关切的健康与陪伴。认知障碍志愿服务队走进社区开展早期测评,建立健康档案;医养联盟定期下沉义诊,把优质医疗送到身边;居家上门服务队坚持常态化入户,开展适老化改造和照护。“看到老人们满意的笑容,很有成就感。”一名工作人员感言道。康复理疗、辅具租赁、免费理发等服务,让老人们切实感受到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街道注重营造代际共融氛围,托育与适老设施在同一空间和谐共生。在暑期托管班、红色文化课堂上,退休教师和志愿者走上讲台,既丰富孩子学习,也让老年人焕发价值感。由此织就的温情格局,让“活力街道”的内涵更加立体。营门口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已被民政部、省民政厅确定为示范典范,多次承办现场会,吸引全国各地百余次调研。下一步,营门口街道将在区民政局指导下,继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基础养老”向“品质颐养”升级。在这里,养老不仅有温度,更有质感,真正诠释了“活力街道”的独特内涵。
日前发布的“2025活力街道全国500强”中,四川共入围39个街道。其中,成都市青羊区少城街道位列全国154名、西部16名。作为成都主城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核心街区,少城街道到底凭什么?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少城街道狠抓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守牢辖区安全稳定底线、提升智慧城市治理效能、聚焦重点做好民生实事,在社会发展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该街道绘好公园城市绿色本底,实施小通巷、栅子街、焦家巷、仁厚街、斌升街等5个“两拆一增”点位打造,开展“美丽街区”打造升级,启动实施“少城视井文创街区”周边4条街巷氛围营造,一批特色街区纷纷“出圈”,成为网红打卡地。
街道织密“微网实格”治理网络。充分发挥“微网实格”体系在防范风险隐患、化解矛盾纠纷、关心关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组织社区民警、消防、城管、家庭医生等专业资源力量下沉网格,筑牢网格“安全底线”和“幸福高线”。提升“微网实格”社会治理平台“一舱两端”的功能应用,按照“三色分类”巡访频次要求,对4类困难群众、5类困难儿童、6类困难老人开展巡访关爱,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大为提升。
此外,少城街道还搭建了街道级智慧管理平台为城市治理赋能。将12345热线平台、数字城管、微网实格、应急智慧云等平台进行整合,实现“一网统管”、一体化运行,强化12345平台派件分流处置,统筹业务科室和社区形成工作闭环。2024年,处理各类事件超8万条,事件枢纽平台办结率达99%以上,有效提升了城市管理效率和辖区群众满意率。
近年来,浆洗街街道办事处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核心,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辖区84个老旧院落经过全面提升改造,旧貌换新颜,成为城市更新的生动缩影。
街道坚持“全过程覆盖、全要素提升”原则,通过前期深入征集居民诉求、建立完善院落自治机制,中期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协调居民意见,后期督促整改并完成移交验收,确保改造工程高效落地。2021-2025年间,街道累计完成84个院落的改造提升,涵盖安全、基础、完善、提升四大类,有效解决失管脱管、安全隐患等问题,推动居民共建共享,让老旧小区重焕生机。
改造工程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精准施策。例如,七道堰街30号院改造中,新增监控摄像头、改造非机动车棚、整理杂乱线缆、增设休闲设施,路面黑化与屋面防水等16项措施,让居民告别了坑洼地面和杂乱环境。双楠路242号院则通过19项改造,解决了楼道破损、线缆杂乱、饮用水水质差等问题,并完成“一户一表”水改,居民饮水安全得到保障。燃灯寺北街184号院通过增设照明、灭火器、垃圾分类设施等14项改造,消除夜间出行隐患。而燃灯寺东街14号院作为示范点位,通过线缆序化、道路整修、增设停车位及公共活动空间等改造,缓解了停车难、环境差等问题,成为宜居典范。
浆洗街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老旧小区改造是惠民工程,更是民心工程。街道将继续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聚焦居民需求,持续优化小区环境,打造更多安全、舒适、和谐的宜居院落,为居民幸福生活“加码”。未来,浆洗街街道将持续巩固改造成果,探索长效管理机制,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向纵深发展,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德源街道的大地上,世界科幻公园里晨练的市民已经开启了活力满满的一天——沿着公园绿道慢跑,用脚步感受身边变化。傍晚的科马闻香网球中心,年轻上班族尽情享受着网球带来的快乐。在德源,体育不仅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种融入生活的态度,彰显着蓬勃的生命力。通过打造“家门口”的健身场,德源街道正迸发出无限活力与强劲动力。
在德源的各个社区,“家门口的健身场”让运动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菁蓉湖社区有科马闻香网球中心、泛海水上运动中心,举办过“菁蓉湖杯”社区网球赛、UTR网球积分排位赛和菁蓉湖迎新春龙舟赛。馨美社区有菁蓉湖数字体育公园,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场馆应有尽有,四川省社区运动会成都站赛事也曾落户这里。滨清路社区利用闲置空地打造“运动角”,方便居民“家门口”健身。地处乡村区域的东林村也有标准的室外篮球场,四川省“村BA”成都分站赛在此打得如火如荼。跑步爱好者也能找到“宝藏”去处,世界科幻公园环湖绿道足足有2.5公里,刷一圈不够就再来一圈。连日来,成都热浪滚滚,游泳成了大小朋友喜爱的项目,去哪里游既安全又清凉呢?德源街道喜来登酒店游泳池就很适合全龄游泳爱好者畅游。
通过打造家门口的健身场,德源街道让市民在步行15分钟内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场所,真正实现了运动的便捷化和常态化,极大地激发了市民参与健身的热情。“以前打网球要跑很远,现在不行十来分钟就可以到球场,实在是太方便了。”家住菁蓉滨湖湾的钟女士高兴地说。钟女士坚持和球友每周一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近年来,德源街道还积极在小区院落、公共场所植入运动设施,“家门口”的健身场所越来越多,全民健身氛围越来越浓。运动与生活深度融合,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运动方式,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和健康。“我们希望居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家门口‘就是运动场的便利,让运动成为习惯,点亮幸福生活。”郫都区德源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转第四版)